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和自由兑换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朱总理就有过期盼和设想。因限于当时我国的经济规模相对弱小,金融管理能力不足,国际环境尚不成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后,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谨慎,时至今日未能如愿。
现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国,成为世界的工厂。经济、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已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给美、欧、日的金融业予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中国三大国有控股银行的市值一夜之间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处优于老师尊位的西方朋友也转过身不断向我们投来求救的目光。人民币迎来了走向国际的一次大好时机。
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名称,如同一般商品的品牌,也要求准确定位,简明、上口、易记、具有排它性。为此,作为一种将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并自由兑换的货币-—人民币,我提出将其更名的建议,具有以下理由:
(一)人民币没有中国的特定性。“人民”不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各国都有人民。“人民币”一词没有表明为中国特有,一般来说,世界其他国家也可发行自己国家的人民币。目前,在国际市场知名并广泛流通的货币中,美国有美元,欧盟有欧元,日本有日元,英国有英镑......。其货币的名称与国家的名称相统一。人们拿到其货币就联想到其发行国,货币无形中成了该国的宣传品。
建国初期,我国处在封闭、落后、经济全民化的状态下,由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还是符合其时代取名特征的。五十年代成立建设银行时,周总理在行名前加上的“人民”两字,前几年还是被省略掉了。未来流通于国际市场的中国货币,如果还延用“人民”这一名称,显然不再适宜。
(二)现行名称不便记忆和书写。“人民币”虽在中国已惯顺于口,现在改用一个新名,也许在短期内国人还有些不习惯。但它将来所要进入的整个世界不仅国别、货币众多,而且语言、文种也很多,一种要在世界几十亿人中流通的货币,其名称不应与人们熟知的“中国”、“中华”名字脱钩。在当今世界一提起“中国、中华”他们都会说、会写,若谈起人民币他们往往就不知所云了。对外国人来说“人民币”三个字是不上口,不易记的。“人民币”三个字比“华元”、“中元”字数多,书写和口述起来也不简便。
(三)只是改个"叫法"很简单。我国的货币符号无论是纸币还是硬币,并未标注“人民币”字样,只要在口头上和记录时换个叫法就行了。以后印制和发行新币,其发行银行也不会变,只要在币值数前面加印两个字:“中元”或“华元”。简便、易行。
(四)晚改不如早改。人民币如同一个孩子,小时候父母、取了一个不时尚、不响亮的“土名字”,叫惯了感觉挺顺口。待孩子上学了,感觉到自己的名字不好了,就应该早改,拖延到参加社会工作后再改,就不方便了.中国的货币名称也同样要下决心早换一个适当的名字展现在世界面前。
即便崛起于东方,流通于世界的中国货币,是取名为“华元”,还是“中元”,或还有更好的名字,请有关部门和各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本人也欢迎各位网友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左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