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银行业改革以来,最大的风险开始突现。那就是,银行的赢利目标开始让位于稳定经济的目标。在银行业的风险方面,笔者坚定地站在王亚伟等人一边。
随着宏观经济数据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失速下降,银行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一方面必须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才能维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逐步走上市场化,对风险的控制越来越严。这两个目标不能兼得,银行业到底应该按哪种规则行事,成为悬在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银行业必须为中国经济稳定做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政策已经开始转向。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策为银行指明了方面。2008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金融30条”)中提出了货币投放增长基本目标: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按照相关机构的测算,根据17%的M2增速目标,2009年新增贷款将达到4.8万亿。这样的货币增长额度已经超出了泡沫阶段的货币增长目标。
最牵挂银行不良资产的银监会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向。1月10号,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表示,将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的限制。多位银行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限制的松动表达了决策层的明确态度:希望银行多贷款以刺激经济。除去鼓励新增贷款,银监会也转变态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组资产负债表中的逾期不良贷款,寄望此举能够为当下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喘息之机。银监会的转向,说明放松贷款的压力已经如泰山压顶,不可阻挡。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减少企业紧缩状态所必须。但现在,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配置到高效率的企业,则成为大众关注的重中之重。
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与风险控制相匹配,银行业无法监管风险,并且银行与民企的合作容易流入行贿受贿陷阱,只能将绝大部分贷款投向政府大项目,所谓追逐“铁(路)公(路)机(场)”绝非空穴来风。建设银行2009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到4000-50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13%-15%左右,其中一半左右将投向基建领域。此外建行还与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政策规定的最优惠的方式为铁道部及其下属单位以及2008-2010年期间铁道部重点铁路项目意向性提供3580亿元的综合授信服务。据初步测算,从现在起到明年,中国银行对重大项目贷款投放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在项目投放上,中行将着重支持铁路、机场、公路和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等。
但是,贷款投向大国企、大项止就能确保安全吗?恐怕未必。如果此论成立,以前金融机构就不会形成庞大的不良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不会出炉。主流媒体所说的金融机构的改革成果,是银行业市场化与剥离上市的成果,谁也无法否认,但是,现在所说的银行业风险是新的政策性风险,同样无法否认。与宽松货币政策相悖的是,民间的高利贷依然盛行,这说明,民营企业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
很明显,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资源错配。这些错配形成的呆坏帐,是新一轮的政策性坏帐,也许并不需要具体的融机构来承担职责,一次特殊国债或者不良资产剥离就能搞定,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定,资源配置的低效与政策强迫下可能形成的不良贷款,是中国银行业未来最大的风险。
美国银行、李嘉诚基金等抛售中国金融机构的股票,无论有多少理由,核心理由是看空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他们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将在政策的压力下做出非市场化的选择。而前期的利多如税收红利、上市红利如过眼云烟,一一过去,中国金融机构亟需新的概念如并购、重组等等来寻找新的市盈充增长点。
最近,中金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将出现先扬后抑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业绩要到三月份才陆续公布,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往年报出台总是先好后坏,我们看到了最好的浦发银行在四季度急速下挫,很难相信其他银行通过宽松政策就能够获得好的收益。
杠杆化时期已经过去,美国金融机构是借贷杠杆,中国金融机构是市盈率杠杆。让我们祈祷2009年开始宏观经济好转,让一切坏帐存在于想像之中。
注:写此文绝不意味着我认为上市银行风险最大,正相反,因为遭遇抛售,政策托底会及时跟进。中国资本市场政策二字,须臾不可忘记。
写作此文,是为市场张目。 有人说,写文容易,我只想说,无形压力非外界所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