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工作会议上提出,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这一货币政策目标,对萎靡的股市和寒冬中的楼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会创造一个充裕的流动性环境,对2009年的中国股市和中国楼市是有利的,股市涨不起来的原因不就是因为缺乏接盘大小非和限售股的资金嘛,而房地产企业之所以过冬不就是因为资金链紧张嘛,一旦流动性从紧缩到充裕之后,股市的做多能量不就自然有了,房地产企业的举债能力和举债成本不就降低了嘛,房地产业也就自然活了。 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吗?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通过拉郎配的方式,强迫银行给房地产企业放贷,似乎认为只要房地产企业有了资金就可以起死回生,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会让银行患上“地产危机症”,从而进一步危及银行业。
可能很多人把目前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归咎于央行去年的紧缩政策,认为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只是简单的现金流问题,于是请求放宽资金供给。然而楼市的 困境并非只是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流动性短缺问题,而是价格的不合理、需求的紧缩、购买者的观望、财产性收入的萎缩、经济的不景气等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的综合症。只给一些现金流困难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只能起到“止痛药”的短暂效果而已,反而会把危机和困境的结果后延。所以,17%的M2对房地产行业并非意味着“救命稻草”,千万别联想过度。
低利率政策确实可以创造更多的流动性,可以适当缓解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压力,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确实可以鼓励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理论上“松货币 ”有利于股市和楼市,低利率可以迫使一些追求风险收益的资金从银行系统流入股市和楼市,尤其是在目前股市跌去73%的情形下,相对风险较小,而楼市则仍然 在高位运行,流动性再宽松也不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意愿,毕竟人们的预期是降价。同时,“松货币”在理论上创造出来的新增流动性未必能够很快进入“流通”环 节,未必能够很快发挥货币的乘数效应,换句话说“流动性增加未必意味着股市上涨和楼市兴旺”。
其实,股市也是如此,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尤其是在目前市场面对大小非、限售股这座“堰塞湖”束手无策,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和上市公司业绩恶化的预期下预备不足,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显然不能过度乐观,不能盲目“做多”,尤其是不能拿“降息预期”来投机,也不能拿过剩的流动性来说事。
记得在金融海啸之前,全球各大市场都是流动性过剩,金融海啸爆发后各大市场开始捉襟见肘,流动性突然不足,从而资产价格纷纷暴跌,于是各国政府 和央行开始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救市”资金,中国也不例外。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很多获得了注资的金融机构都将获得的资金作为了备用流动性,而很少进行 投资或商业放贷。
在经济前景不乐观的情形下货币政策自然也大打折扣,很多储蓄资金不会因为利率的降低而冒血本无归的风险。在当下显然安全是第一位,而追求收益的 风险偏好则是第二位。于是,对于目前全社会的“流动性滞存”、金融机构的“惜贷”、储蓄增加贷款减少导致的存贷差加大、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收缩、投资者的投 资倾向减弱等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再回头看看央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其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和密度极大,直到这些“紧缩”滞后效应发生后,发现“防流动性过剩、 防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不但“紧缩”了股市,也严重“紧缩”了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又开始紧急掉头实施“宽松”,而面对内忧外患的经济状况,投资者和消费 者都会更加谨慎。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