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一)假设中投入股美国银行
按今天(2008-10-27)A股和H股的收市价计算, 建行的总市值不到6000亿人民币, 而建行2008年的净利润一定超过10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 建行的加权平均市赢率不到六倍. 作为建行的大股东, 汇金公司在这个价位增持绝对是很合算的, 财务上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 也有助于提振市场人气.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点, 从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角度来考虑, 由汇金的母公司中投公司直接入股美国银行(Banke of Ameirica), 可能更合算, 一百亿美元的投资可能实现一千亿美元的价值, 还有可能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众所周知, 美国银行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并且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美国银行承诺不与建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上竞争,同时派出50人的专家团队长驻北京,帮助建行提升业务水准. 建行上市三年来在服务质量和财务业绩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这与美国银行的帮助不无关系. 另一个案例就是2006年8月,美国银行在有买家出价为净资产2-3倍的情况下,以净资产1.35倍的价格将美银亚洲出售予建行,帮助建行快速搭建起在港澳发展零售业务的平台。美国银行还积极配合建行的海外战略,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从多种角度帮助做工作.象美国银行这样有力又有心帮助中国的银行发展壮大的合作伙伴是不多的(大家可以挨个数一数), 这是建行和中国金融业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如果美国银行因为短期现金流的问题而不得不沽售所持建行股份, 这不只是美国银行和建行的损失, 也是美国和中国的损失. 而直接承受财务损失的正是汇金公司和中国股民, 因为美国银行抛售建行H股, 必然压低建行A股, 当建行市盈率只有六倍或更低的时候, 其它银行股能值多少? 当业绩最好的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如此之低时, 其它业绩不如银行业的公司估值又能有多高? 如果在这个时候由中投公司出面入股美国银行,比如说投资一百亿美元, 条件与美国财政部入股美国银行的条件一样, 则不仅可以缓解美国银行的现金压力,也可大大提升美国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 美国的银行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实是很分散的, 美国有好几千家银行,最大的几家银行在美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与中国日本欧洲的大银行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相比,是非常小的. 在不久之前, 美国的银行甚至不能跨州开分行, 像花旗银行的成长壮大实际上主要是依靠在海外扩张完成的,所以花旗银行即使在全盛时期,其资产规模也不如日本银行,虽然美国经济的规模要比日本大两倍.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保尔森实际上是在用最近授权的7000亿美元(通过入股和收购不良资产)扶助大银行, 让大银行去兼并中小银行, 所以美国很快会出现几家巨无霸全能银行, 排在前两位的便是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 美国银行因为收购了美林,前景更看高一线, 美林虽然在次按危机中损失惨重, 但它的几万名零售证券经纪人对美国银行是宝贵的财富. 在投资银行业内, 美林在尖端金融技术(如兼并合并、衍生产品)和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不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但在证券分析,基金管理与中端客户服务方面是一流的,而这些正是美国银行将来所需要的,投资银行的中端客户在商业银行是高端客户.英国和欧洲央行的救市策略与美国是不同的, 他们是入股救助问题严重的银行,使其有足够的现金流免于倒闭,同时修改会计准则使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不按市价入帐(mark to market), 让帐面利润看起来不那么差以支持股价. 两种不同的策略所产生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从股价上来说,可能美国的银行跌的更惨,但如果你是一个国际投资者, 你会去买欧洲银行的股票还是去买美国的银行股票呢? 你愿意买一家帐面资产很多股价偏高未来缺乏竞争力的银行, 还是愿意买一家拨备充分股价偏低未来竞争力强的银行呢? 答案是英镑欧元转弱美元转强, 因为资金流往美国.因此, 仅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 中投入股美国银行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百亿美元的投资, 三年之内变成两三百亿美元是可以预期的. 美国银行现在的状况与四年前建行的状况差不多, 当时建行也刚经过大规模出售不良资产和政府入股以及内部重组的过程, 很多人对于美银在建行的丰厚投资回报耿耿于怀, 高呼国有资产贱卖, 没人去想建行这几年利润成倍增长,没人去想美国银行当初所冒的风险(一直到去年还有国际会计师行说中国的银行资不抵债),没人去想建行上市的当天跌破发行价. 与其羡慕当初美国银行买到了便宜的建行资产, 不如现在去买正在贱卖的美国银行资产!美国的金融业正在重新洗牌, 华尔街俱乐部土崩瓦解, 以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代表的专业投资公司是胜利者,以美国银行为代表的所谓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ONY)则有失有得.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华尔街俱乐部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具有垄断性,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优势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已不复存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几十个人的小型对冲基金比几万人的大型投行更有效率,关键在于金融家的水平而不在于机构的大小;从大众服务的角度来说,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更为广泛,产品也更为丰富,可以利用规模效益降低营运成本。 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也已改为银行控股公司,但名字的改变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高盛和摩根既不可能在投资领域跟巴菲特索罗斯竞争,也不可能在中小客户服务方面跟美国银行竞争,结果必然是通过大幅裁员,把业务集中到为高端客户提供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上面。估计再有几个月的时间,美国金融业会形成专业投资公司(厂商)、专业投资银行(精品购物中心)和大众商业银行(沃尔玛)三分天下的局面,每一个领域的龙头都可能会比金融危机前更为强大,因为来自本行业和跨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大减少, 也因为内部大幅裁员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大幅度裁员,会拖低美国经济两三个季度,所以美国经济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开始回升.但在(拖低美国股市的)金融业内部,行业竞争的胜负已分,所以股市已经见底,因为股市的高低是由少数胜利者决定的,多数的失败者对股市已无影响(但是对经济和就业仍有影响)。中投入股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从战略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决策, 但投资成本太高(虽然买贵了但没有买错), 需要通过增持降低平均成本. 如果中投在此时投资美国银行, 则不只是战略意义重大, 战术上也会是极为成功的(美股已经到底了). 一百亿美元投资美国银行,其本身的回报, 加上建行股价的回升, 加上工行中行和即将上市的农行的估值提升, 中投所能实现的价值不会少于一千亿美元. 而银行股的全面上涨对于香港和国内股市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这比任何其它的救市措施更为有效. 我们甚至可以预期, 在各国政府和央行救市不遗余力的大背景下, 以中投、建行和美国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这样一笔投资, 很可能是全球股市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崛起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