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出外旅遊,常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無論到哪個地方買東西,買到的都是中國製造的東西。因此,香港人對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如果不看統計數字,單憑經驗感覺,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中國的出口佔了全球的出口三成以上,但實際上只有7%,而美國反佔近10%,不過我們甚少在海外買到美國貨。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產品多屬於日常生活用品,人們碰到的機會比較多,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產品的知識含量比較低,故賣不到好價錢,當以出口價格作統計時會吃虧。但如果以出口量作總計,中國在某些類別的出口上,如成衣,玩具、鐘錶等,都位列世界前茅。
除了以上的表面原因外,中國的出口值低還因為全球的出口大部分都以美元結算,這對發行美元的美國有利,中國則吃了虧還不自知。美元本應貶值,人民幣應該升值。中國不用賣這麼多的東西給外國,也可以有很高的出口比例。中國可以用大量餘下的生產力,去改善自己人民的生活,而不是拼命去賺取那些注定要貶值的美元。
可能中國過去有一段時間的確太缺乏外匯,受到沒外匯買外國高科技產品之苦,故在剛開始有能力賺外匯時有點過度興奮,以為外匯儲備愈多愈好,不惜由政府補貼出口去賺外匯,而沒有花心思去發展內需。
現在,中國已成為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但換來的只是虛榮,得物無所用,一樣買不到高尖的科技產品,買不到有品牌的外國企業,只能拿來買美國國庫債券,還要不斷面對財富儲存風險。
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應爭取讓人民幣可以逐步成為世人可接受的結算貨幣,這樣中國就不用拼命去賺美元,以美元作儲備,事實上中國手上的美元已經太多。中國應要求想買中國產品的人用人民幣計價;沒有人民幣的,中國可貸人民幣給他們,要他們將來賣中國需要的產品給中國換人民幣。這樣,中國就可以按自己的經濟實力來發行自己的貨幣,無需儲存太多的外匯,不斷面對貶值的風險。
中國有那麼多的出產,又有那麼多的人想到中國來投資,我們有條件要求他們用人民幣作結算。凡願意這樣做的,中國可以貸人民幣給他們,並提供比堅持要美元結算的有更多的優惠,以逐步誘使更多的國家用人民幣來結算。
金融海嘯後,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萎縮,中國除了可以刺激內需之外,還可以透過貸人民幣給發展中國家來買中國產品;前提是這些國家有原材料可以賣給中國來還債,或願意接受中國援助以發展經濟。這樣既可以有助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以有助人民幣逐步成為結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