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自2008年12月19日零时起将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降低900元和1100元。发改委称,这次成品油价格改革,适当压缩了流通环节差价,最高零售价格比目前零售上限价格每吨降低1160元和1270元。折合每升全国平均93号汽油和0号柴油分别降低0.91元和1.08元左右。
油价下调,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本应受到欢迎,但是,如果对比国际油价的走势,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为何依然不满的原因了。首先是降价姗姗来迟——就全国而言,每拖延一天就是数亿元的差价。对于为何不先降油价再出台燃油税,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先降价,再明确说要把税加上去,囤油现象必然出现,而且管理上防不胜防。过去,每当有风吹草动要推燃油税,都出现过此类问题。这次,为抓住时机,平稳推出,方案上可能就排除了这个选择。” 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我国即使出台燃油税(比如,以和美国一样的税率征收),油价也应该是大幅度降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去囤积成品油?等拖延到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明白过来,那一系列的理由,及推出的燃油税讨论,不过是转移目标,拖延油价下调时间,掩护石油巨头等既得利益集团牟取暴利的借口罢了。 其次是油价降幅过小。 国际油价从7月中旬的147美元,一路滑落至今天(18日)的不足40美元,跌幅高达73%,相应的,美国汽油(相当于国内93号汽油)平均零售价格目前已下滑至每加仑1.66美元,比半年前下跌近3美元,也几乎下调了65%,很快还会下调。而中国的油价不仅降的晚,而且,降幅非常有限。 我们不妨通过计算对比一下。在美国,1加仑大约等于3.8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8322元。也就是说,美国现在的1加仑油价折合人民币11.34元,每升折合人民币2.99元,考虑到美国汽油价格中包含30%的燃油税,美国每升汽油(相当于国内93号汽油)价格实际相当于人民币2.09元,而我国今年10月初,发改委公布新一轮燃油基准价格为(93号汽油)每升5.9元,即使降价后,仍高达5元,比美国的油价高出1.5倍左右! 且不说2007年,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0多倍,即使就绝对值计算,中国的油价也远远高于美国同标号汽油。显然,发改委虽然下调了油价,但是,与国际油价的跌幅相比相差太远,掩盖不了我国油价过高的真相。 其三,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仍然未能建立起来,主导油价涨跌的依然是权力而不是市场。 油价虽然下跌,一个重大隐患还没有消除,那就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脱轨的问题。如果两者的价格不能形成对接,油价完全由权力部门来决定,就无法真实、及时地反映市场状况。这意味着,在未来,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现象将继续存在,而这种现象将增加公众承担的燃油成本,极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质疑。这同时意味着,在油价涨跌问题上,公众与石油巨头通过权力部门的博弈,仍将长期存在。 问题在于,公众与权力部门之间的博弈是不平等的。石油巨头对权力部门的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公关能力更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更广、更畅通。而公众的力量和话语权是分散的,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公众也没有石油巨头们那样畅通的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在这种不对称的博弈中,公众的被动地位不难想象。 由此,油价的决定权便间接被包括石油巨头在内的相关利益主体掌控,他们通过对油价的影响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 目前,中国在全力以赴地抗击金融危机,启动内需,高昂的运输成本(世行报告称我国的运输成本全球最高)正是加大物流成本,抑制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不包含公路费、过桥费的燃油税实施后,不仅应该尽快建立起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的规则,同时,也应大幅度减少收费公路的数量,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区域配置,为拉动内需服务,使中国经济摆脱利益集团的束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