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来讲,成长是永远的主题。
成长的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进入新的区域,如从浙江做到广东再到北京等;二是不断把现在的产品做强,如开发系列产品,形成“产品家族”,并不断把其发展成为“品牌”等;三是进入新的市场,如做原料的开始生产自己的终端产品(纵向一体化,垂直整合),或者做方便面的开始做饮料等(相关多元化),亦或者做海鲜食品的开始做房地产等(多元化)。
到底哪一种模式最优呢?评判模式好坏,离不开具体的市场环境、企业资源等的约束条件的判断。从现实的市场情况来看,每一种模式都有成功的企业。但是,如果非要拎出到底谁更优,从普遍现象来看,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成功的几率更高。
所谓专业化,就是基于企业的现实资源,做企业最擅长做的部分,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品牌、人才素质以及市场影响等。因为资源相对较多,因为熟悉,因为知道陷阱所在等等,所以,在市场上竞争时,就更容易避免走弯路,也更容易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所以,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在市场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不断地去开拓新生意空间,推出新产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具有开拓与冒险精神的表现,是驱动商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在力量之一。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以及新生意所需资源的情况,就冒然开始了新的历险。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说做外贸的企业,大张旗鼓进入国内市场;做原材料的企业,忍不住进入终端消费市场等。殊不知,不同的市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游戏规则以及对企业自身的资源要求等,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新生意的开始之日,往往也就是陷入困境之时。
那是不是说就不要开始新生意了呢?当然不是。只是,企业在开始一项新生意之前,最好能够有更多的心理与资源准备,有对即将进入的新市场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专业的市场营销咨询机构等,开展专项的研究。初期投入的一点点费用,相比今后有可能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还是值得的。台湾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失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凭着企业领导层的壮志豪情,对西门子及德国市场的情况了解太过肤浅,是所谓“跨越式极速上位”的冲动掩盖了“科学经营”的悲剧。相反,联想并购IBM的操作,就要显得专业与科学得多,他们聘请了不下十家国际知名的专业顾问机构为自己提供咨询服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真正开始一项新生意之前,其实完全不“预”的企业几乎是没有的,只是,对“预”的理解与执行的深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已。古人或许教会了我们要“未雨绸缪”的道理,但我想,时至今日,由于知识量的极大增长与经营复杂性的显著增加,仅有这个意识还是不够的,应该还需要再加上一些“科学经营、专业分工”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