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二定律 72 市场经济定律——“后理论经济学”综述(21)



人们经常谈到“市场经济”这个范畴。可是,如果要问,什么是“市场经济”,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表现,与人类经济社会是种什么样的关系时,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人都回答得上来的。笔者甚至怀疑,即便是学经济学、讲经济学的人,也未必都能够把上述问题解释清楚。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于,不同的人对“市场经济”范畴有不同的认识。

现在有那么一些人,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别人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理解拿出来,而就是不能够从被研究对象的物质性上去认识。于是,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自然也就变成了不同观点争议。显然,这是十分危险的。危险就危险在,这种作法,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关系给颠倒了。正由于如此,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很少引用别人的观点。

除非它已经被成千上万次的社会实践、实验所证实,否则它就别想被笔者引用。这也是笔者做人的标准和写作的风格。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会经常与那些些经常引用别人的东西来证明、解释自己的理论的经济学者们,产生一些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争论,而且还为此得罪了不少的学者、教授和经济学家——笔者常常会把他们的“引用”,称为“蜘蛛网”。

笔者以为,不管他们是什么主义,都必须得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通过了检验的,才有资格称其为“主义”,否则,即便它是由上帝创立,那我们也都需要及时地摈弃,否则就会由于不“及时”,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当然,屏弃不是想怎么摈弃就怎么摈弃,同样需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当实践证明其错误时,我们才能摈弃。

诚然,即便是要摈弃,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那样同样也不符合辩证法。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摈弃其实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比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均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均不是科学的态度。当然啦,有比“肯定”或“否定”更重要的,那就是,在“相对肯定”与“相对否定”的基础上发展。也正是由于具有上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大家知道,“市场经济”概念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尽管当时列宁提出“市场经济”概念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批判。遗憾的是,列宁提出该概念之后,并未能引起包括斯大林、毛泽东的在内的一些领导人的重视,而且还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予以摈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把与市场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商品、资本等,统统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对待了。

诚然,这也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其中刘少奇等人就有不同的意见,并在解放初期,就提出了“开放市场”的主张,而“匈牙利式市场经济”之路,还曾经走过一段时间。但遗憾的是,无论刘少奇的“开放市场”主张,还是“匈牙利式市场经济”之路都没有落实和走到底,被先后迫害、镇压了不说,一些有识之士,为此还献出生命。

笔者在许多文章中都想表达下面的思想,那就是,邓小平先生的一生,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终于把社会主义中国引领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其意义不亚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何出此言?这是因为,里面存在着“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道理。读者不妨设想,假如邓小平没有把中国领上市场经济道路,中国有今天吗?

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前东欧为什么会“剧变”?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他们不都是由于没有把经济搞上去吗?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把经济搞上去,不就是由于及时、英明地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如果不是由于中国在出了个毛泽东之后又出了个邓小平,可以肯定,不要说“社会主义救”不了“中国”,恐怕,“中国”同样也“救”不了“社会主义”!

 经济学第二定律 72 市场经济定律——“后理论经济学”综述(21)

于是,可能就会有人问了:“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难道就这么重要”?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不是别的,正是与作为“独立社会形态”的而非“过渡形式”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对应”的“准经济制度”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就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拥有与自己“对应”的经济制度——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经济!

那么,凭什么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准经济制度”?为此,为了说明上述问题,笔者就需要向读者解释一下“什么是市场经济”。笔者以为,所谓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资源”的变化来调整经济社会能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它称为“经济制度”。为什么?因为实行市场经济,需要经济制度的保障。

大家知道,自然经济是由自然资源的好坏来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实行此种经济的社会,一般是在原始社会;大家知道,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但是,由于在奴隶社会制度里,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完全是由奴隶主说了算,而且一般不是用于交换而是为了奴隶主自己享用,所以产品经济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

当奴隶主发现将土地租赁给奴隶耕种,更有利于发展生产时,此时,奴隶的劳动与奴隶主的土地便进行了交换。这样,劳动与奴隶主的土地均获得了商品性质——奴隶社会逐步被封建社会取代,产品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取代;此后,少部分具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者,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小业主”和“资本家”,人类社会便逐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经济的本质特征——以资本绝对数量的多寡,来瓜分社会财富、绝对剩余价值。这一本质,一直可以延续至今。诚然,关于这一点,是需要综合起来,是不能狭义地去看。以上,笔者阐述和解释了人类历史上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的产生与演进、更替、发展、转化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的“准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像其他经济制度的产生一样,市场经济的产生,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市场经济究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笔者以为,市场经济的产生与“资本的资源化”有必然的联系。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能够实现增殖;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哪怕是部分资本不能持续增殖时,资本就会被资源化,并使资本失去自己的本质而成为“非资本”。

诚然,我们可以把“已经被资源化了的资本”称为“资本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将“已经被资源化了的资本”,再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呢?毫无疑问,只有通过市场,或者说“转化”的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完成——资本是种专门用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的物质形式(主要指生产资料)和货币形式(主要指货币、各种证券、期票)。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会被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所取代,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积累,使大量的货币资本难以再派上“商品生产”的用场;再加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与飞速发展,使“绝对货币资本”的周转率提高,和“相对资本的使用量”减少;于是,“货币资本的相对剩余”便不可逆转。

那么,所谓“市场经济定律”又是怎么形成或者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把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狭义价值规律”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个“狭义供求定律”联系起来认识并予以高度综合以后就能够得到——即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始终围绕着其价值上下波动;而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始终围绕着其价格上下波动。

诚然,上述“两种波动”规律,与某一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因此,笔者把它归纳为——“市场经济定律”。有时,为了揭示规律的需要,笔者也把上述“两种波动”,解释为“量子力学”意义上的或者说解释为“量子经济力学”意义上的“波粒二像性定律”。这是由于,作为物质形式的而非仅仅是价格、价值形式的商品,其存在与运动状态和发展与转化趋势,确实具有物理学意义上的当然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波粒二像性”。

诚然,上述并非是笔者编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上述规律的存在,自然就没有对上述规律认识与揭示。同样,在这么小的篇幅里,不可能解答所有问题,请看——《市场经济管理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3778.html

更多阅读

全息综述 全息管理理论——“后理论管理学”综述(16)

我们能否通过某种“经济细胞”,获得经济管理的全部信息?客观世界不仅是由质量物质、能量物质构成,还应当包括性量物质。那么,什么是性量物质?笔者以为,它是介于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由于质量物质、能量物质的存在与运

声明:《经济学第二定律 72 市场经济定律——“后理论经济学”综述(21)》为网友明月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