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近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三大措施就能解决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他说:一是劳动部门开展促进就业的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便捷的平台;二是教育部门指导,使大学生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学生自己转变观念,到基层或西部去。如果从政府职能上讲,这些也无可置疑;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却发现这些措施的确没有多大的作用。
首先来看我们的就业促进活动,我国的人事制度放开已经快二十年了;如果需要人才,有哪个单位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产生地吗;所以促进不促进,要人的知道到那里去选拔;不要人的再促进,依然是没有岗位能安置。我们曾随机与一些用人单位接洽,发现绝大多数单位根本没有新增岗位;因此只能利用自然减员来进一些大学生。所以政府建立什么的快速通道,用人单位没有岗位是中国绝大多数单位的实际。
其次我们也对很多基层单位进行过调查,也发现基层单位也全部是人满为患;而且这次换届,还造成很多基层单位的人员富余而无法安置。另外我们大学生全部是以素质为主的学历教育,到任何一个基层单位就能专业对口吗;我们也调查了很多基层的大学生,结果不是转行;就是由知识型变成体力型了,因为专业不对口是去基层的通病。与此同时我们同样也对西部进行过考察,其经济发展速度本来就慢;而且连原来的就业人员实际效益的提升速度也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他们能接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吗;我看很难。
最后再来看我们的教育,现在基本是一个高等教育的人口高峰期;采用什么教育都是人满为患。所以现在发教育财的,是全国所有产业中最快的;有很多大学生听信了一些机构的话,又拿了很多技能证书;结果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现在正遇到一个高等教育人口高峰期与中国就业产业革命低潮期的结合;自然出现了新增的就业解决不了,而原就业的还要失业;这能通过教育解决吗,完全没有可能。
我们通常知道一个管理学理论,挖渠放水;可现在我们所有的就业渠全部满了,你没有新渠;那水能往哪里放。如此一来,你建立什么样的平台;水还是不能放。就如有的用人单位对我说的,我们招聘会照常去;实际也没有打算要人。如果有特别优秀的,顶多作为预备人才进一些。试想,依靠这样的就业单位;我们的大学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吗。
我们的确有一些措施能解决就业,可改革开放不能倒退成了制约这个措施的主要借口。如我到过一些地方去探索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解决当地就业的项目;如我对某街道提出投入建立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资金投入500万;但可安置3000—5000人就业。结果这里的政府部门能用卖土地的钱去办歌唱会,却不愿意对这个新办企业投入。他们的理由是:我们政府现在是对国有企业实现退出,如果我们再投入办厂;那不是违背了市场规律吗。结果我提出的劳动密集型就业的企业因利润低,没有私人老板投入;而国有资产又不愿意介入,自然这几千人的就业计划就这样流产了。
无独有偶,我后来到一个地方去咨询生态农业;也是设计了一个产业链,需要投入资金3000—5000万;可实现安置当地劳动力二万人以上。同样因为政府不愿意投入而流产,而当地政府同样也因为有钱请明星而闻名;但却对就业机会的投入全部不认同,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很多政府官员的共同想法。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都不支持,而对我们社会大学生的就业也就更难了;除了支持大学生自己办公司外,我们社会用什么能保证这个分散知识群体的就业增长幅度。现在我们的大学生的确对外资企业很欢迎,但外资企业可不是按中国大学生的增幅来设计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增产幅度;因为他们是按自己的利润率进行产业结构的选择。
有人为大学生献计献策,实际只是讲授一些学生们之间竞争的技巧;而不是开拓了一个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大学生就业的路在何方,我看现在是没有人能说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