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人主义”正名
经济学界泰斗于光远老先生曾提出要为“个人主义”翻案,可在那个特定部落里的部分人是群起而攻之,将这一提法压了下去。至今此类问题仍然存在,你只要一提到“个人”,部分人在心里就给你扣上了“异类”的帽子,认定“个人主义”是个坏东西。可是,辱骂不是战斗,乱上政治纲也于事无补,毕竟得讲科学发展观。客观地讲,通常被当作坏品质置于批判地位的个人主义有以下三种:
u 就公道而言,是损公肥私;
u 就商道而言,是超出个人所有权边界商品;
u 就私道而言,是纯粹掠夺他人。
但“个人主义”原本的意思是以下三种:
u 就公道而言,是公共物品中的个人主义,即以个人纳税为基础而支配公共物品中的“个人部分”;
u 就商道而言,是交易中的个人主义,即等价产权之间的形式变换阶段;
u 就私道而言,是私人财产中的个人主义,即我的产权我支配。
正确的个人主义应该既讲物欲享受又讲精神享受,要提升级我们的“个人主义”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即要么就鼓吹金钱万能论,要么是“学雷锋”,做好事不许留名,到最后就是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使得“学雷锋”成了虚伪的口号。
四、从精英领袖到精神领袖
目前我们国家,那些“优秀”族类(大致包括优秀企业的白领、聚集在经济发达城市的精英等)整个处在一个这样的状态下:企业的发展,从经济层面上来讲,可能会出现天花板现象;而在这些优秀族类的内心世界的发展演变也会触到一个来自他们个人的“天花板”。
大名鼎鼎的华为老板任正非袒露他自己因为许多缘由也曾患过抑郁症,华为员工也有不少患抑郁症的。这大概不是因为怕过“华为的冬天”导致的吧!其实,他们自己也很清楚的一点是:任正非解释说他自己,包括华为的部分员工,其财富经过快速的积累,而他们的财富观没能与时俱进,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安全感严重缺失,好多人都认为别人在惦记着他们的钱包,这似乎是一种恐富症之类的东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田中自造了一个极不健康的领域,那完全是一个靠自己的主观臆想筑成的一个阴暗、孤立的堡垒。可喜的是他们在作过一些心理咨询之后,看看四周好像也无什么鬼魅魍魉,经过种种努力最终平衡了这种心态,走出了另人窒息的心理陷阱。当然,这种平衡是需要时间的。
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确,人死的时候还留着一笔巨大的财产没有贡献给社会,没有合理分配给别人的话,那至少是一种不善于管理金钱的表现,是一种失败。假如像葛朗台那样守着三间装满财宝的屋子,手里攥着屋子的钥匙坐在椅子上死去,的确是一种悲衰,一种耻辱!当然,人们并无理由要求你非得像巴菲特、比尔·盖茨那样地捐献,可如果就企业家的神圣天职是为人类创造财富这一维度上看问题,人们也许要问:你为世人创造了多少财富?
我们也不防看看另外一位同为业界精英的人物——金志国,看来他在各方面处理得就比较好:金志国会忙里偷闲陪女儿看看电影,陪太太逛逛街,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有人推理性地提出的“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不能不让人眼前一亮。以我这个非企业家的企业家思维揣度,这“慢生活”应该是一种高质、感性、细致、浪漫地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生活方式,而企业家的 “慢生活”确实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人们也许可由此走上较高的境界。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物理学大师牛顿不正是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启动了他的空前的原创思维的吗?
我们一定要着意突破精神世界的天花板,穿越自我设置的藩篱,及时卸掉曾经的“功过事非”负担,轻装上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