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人类共同劳动的时候就有了管理活动。但管理学却是“舶来品”,作为一门科学,准确地说管理学从产生(1911)至今还不到100年。
从中国文化来看,在收词止于鸦片战争的《辞源》里,没有把“管理”单列为一个词条。因此,可以说作“管理”一词是在西学东渐的19世纪下半叶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汉语词汇。.在我国古代,最早的“管”字出现于大约三千年前《诗经》中“箫管备举”的诗句,其本义是专指一种竹制的六孔吹奏乐器。以后,逐渐派生出别的字义。按《辞源》所列,主要包括:“细长圆形中空之物”(如《庄子· 秋水》中的“以管窥天”);“笔杆”(执笔亦称“握管”);“钥匙”(《左传》有“郑人掌北门之管”的记载)——大概就是由钥匙的功能产生联想,“管”字演绎出了“枢要”即关键的意思;《荀子·儒效》中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管”字又被赋予“管制、管理”的意思。 “理”字的本义,是“治玉”,即“对玉进行加工”;语出《韩非子》“完璧归赵”的典故,原文为“王使玉人理其璞”。所以偏旁是玉(不是王)。根据《辞源》,“理”在古文中的其他含义依次是:“治理、申辩”;“治疗”;“温习”;“文(纹)理、条理”;“道理、法则”;“名分”;以及“狱官、法官”;“使者、媒人”等等。由此可见,就中国文化而言,“管”意味着控制和监督,“理”意味着规则和制度。
到底什么是管理,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如:
Peter Drucker:管理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Harold Koontz: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总体上来讲,大多数学者认为,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管理是组织者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目标的活动。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管理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国人一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管”上,西方人则相反,一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从我国工商企业的现状来看,加强管理恐怕还是要多强调一下“理”的内涵。
据此,我认为,对管理概念的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的重点在“理”而不在“管”
强调“理”的核心米要加强制度、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管理一个企业,我们不可能老师按照传统的监督、控制来进行,这种办法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可以,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显然你管不过来了。另一方面,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我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理解与现代管理有严重偏差,作为一种控制和监督,“管”只是“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管理”的重点应放到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来,才可能使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
2、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人管理” (无为而治)
关于这一点已有专文论述。(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人管理 )
3、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实现预定目标,管理的艺术在于如何让别人为我工作
美国管理学家卡茨认为,管理者需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尽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需要的技能重点不同,但人际机能却是各个管理层都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者更像教练而不是队员,更像导演而不是演员。
4、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法,采用什么管理方法要根据时间、地点、管理对象来定
对管理者来讲,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决策、如何执行等具体问题,存在着共性的东西,这属于管理科学性的内容。但实践证明,成功的管理是很难被复制的。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流行的“发红包”有效解决了企业中的不公平问题,但仅仅到我国后却引发了很多问题。前几年商界流行看韦尔奇的传记,但几年过后老板们才发现,韦尔奇的那套东西根本无法解决你企业所面对的具体问题。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权变理论学派”,主要内容就是强调“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某一国家、某一企业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你的企业未必有效。因此,在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知识后,企业到底怎么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在于企业家自己的“悟性”,这是管理的艺术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管理”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准确地说,我们可以把管理界定为“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