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我当初打算来到Google的时候,Google一知道我对Google有兴趣,一位资深副总裁就立即发电子邮件告诉我说:“随时打电话给我,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任何时间都行!”为了我的方便,当我到Google去面谈的时候,他们特意选择了一个高尔夫球场作为谈话场所,而每一个参加面谈的资深员工也都不介意为了我一个人跑这么远的路——特别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他们一个骑着自行车,一个踩着滑板来到了高尔夫球场。 Google公司坚信: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因此,当一个队伍雇用第一个二流的人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所以,公司强烈鼓励员工推荐自己认识的高手加入。公司有一半的人都是经过员工推荐进来的。最近,为了鼓励大家帮助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招募人才,公司更是推出了诱人的奖励政策:只要你能成功地推荐十个人进入这个部门,就送你一辆车! 总能发现并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Google似乎拥有一种不可抵御的“魔力”。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先后来到了Google。他们中有资深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也有技术超群的工程师。而且,他们中的每个人一到了Google,就好像被充了电一样,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在这样优秀的公司里,怎么能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优秀产品呢? 在Google,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单单列举一下这些大师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了:互联网之父Vint Cerf,世界上第一个网络爬虫(Crawler)的发明人Louis Monier,UNIX和C语言大师Rob Pike,Linux世界的第二号人物Andrew Morton,Apache组织的主席Greg Stein,Python创始人Guido Van Rossum,XML的发明人Adam Bosworth,中文搜索第一人简立峰…… 选拔人才 众所周知,Google的面试机制既严格、精密,又充满了Google特色。
![第48节:Google的成功之道(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23827208078.jpeg)
对于面试,Google采取了极为严谨的态度,使用统一的、经过精心设计的面试流程。例如,Google虽然在其他方面非常习惯放权给主管经理,但在招聘方面,每个团队的主管经理或招聘经理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因为公司担心每个经理会因为自己希望尽快充实团队而放松了对招聘标准的把关。例如,很多人在招聘时会有类似于“在五个申请者中挑一个最好的”的想法。当应聘者都不能满足公司要求时,他就会不自觉地降低标准。因此,在Google,几乎所有应聘者都必须沿着统一的面试流程走完所有招聘步骤,然后被“招聘小组”客观评估。 例如,假设在一个星期内有一万人投简历,我们会先对简历做一次筛选,那些较优秀的会优先得到我们的电话面试(在中国也可能有笔试)。电话面试过关的,我们会安排面试。在面试中分数较高的人的资料可以被提交到每周的“招聘小组”讨论。最后,“招聘小组”挑出来的最优秀的人又被送到公司的“副总裁小组”再一次审查。这一万人里可能只有100人过关,我们这时会把录用通知发给这100个人,也许里面有90人接受。然后,接受录用的人就可以决定自己从哪一个月开始工作了。一直到这时候,各团队的主管经理才能来“争取”这些“应聘成功者”。同时,每一个刚加入Google的新员工也会根据个人爱好提出自己希望从事的工作列表,公司则会把那些最合适的人分配给最需要他们的部门或项目组。 在整个流程里,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拿面试来说,除了极少数有特殊技能的应聘者之外,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会被不同部门的人面试。每一个面试官都可以看到此前的面试官提出过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重复提问的情况),但是他看不到其他面试官的打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足够客观)。每一个面试官在面试后要填写非常详细的反馈信息(通常在两页左右),然后还要为应聘者打分,分数从1.0到4.0不等(可以是小数,1.0表示绝对不能雇用,2.0表示反对雇用,3.0表示可以雇用,4.0则表示坚持必须雇用)。给分时,每一个面试官都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他的面试技能也会被打分和评估。如果一个面试官多次在别人都给低分的情况下给出高分(或者反之),他自己就会被扣分。如果他的判断经常和别人相反,那么他以后可能就不会有参加招聘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