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任何经济体的增长模式都是由内需、出口和投资三种方式组成,这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所不同的是,三种方式对不同经济体的贡献会各有区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出口和投资为辅。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11年间,美国内需占GDP的比重呈不断走高趋势,2011年内需占GDP的比重达到71%,因此,内需不但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GDP的构成中,出口和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内需占GDP的比重相比发达经济体明显偏低,2011年,内需占GDP的比重仅为39%,不但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比重,也明显低于一个健康经济体所要求的合理比重。对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而言,内需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内需之所以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核心原因是因为民众收入较低且增长缓慢和社会保障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内需就很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不是内需。由于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疲软,投资一支独大,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驾马车。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就是为了弥补内需和出口不足导致的缺位。 中国的第一轮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开放后,百姓需要更多收入,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百姓,为了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机会大量涌入城市。而地方政府则需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也离不开城市建设。就这样,在两种愿望和力量的推动之下,中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高速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十年过去了,城市化进程既助长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加剧、城市房价高企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大中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也使得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看病难、出行难、上学难已成为普遍的大城市病,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也备受社会各界质疑。因此,中国需要找到一种更具科学性、更有持续性的城市化发展路径。 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均衡,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难以提升,这不但与中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背离,也同样严重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经过了三十年高速发展,中国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物流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加上人民币大幅升值,两个因素叠加,中国过去因为成本低廉导致的出口优势难以为继。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生产环节会向成本更低的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缅甸、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受限。 在原有城市化模式难以持续、出口成本优势丧失、内需无法短时间内启动的三重困难之下,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必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以替代原有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就被隆重推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十八大确定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新型城镇化横空出世,既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是为前期城市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纠偏。
新型城镇化对于中国而言具有三大战略意义: 一是有效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资源要素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导致大中城市、沿海地区与一般城市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如果不解决这一失衡问题,经济和社会的两极化趋势就会越来越突出,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新型城镇化是以县城和乡镇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前期城市化发展的失衡问题,对于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二是促进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原有城市化模式下,经济社会的要素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一般城市、城镇和乡村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获得的资源要素就较少,因此,这些地区的民众就无法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在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服务和保障功能,使这些地区的民众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三是促进城乡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地区没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就很难有社会的良性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城镇乡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之所以不发达,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基础薄弱必然缺乏工作和就业机会,而缺乏工作和就业机会必然导致收入水平不高和失业率高,如此周而复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城镇的公共服务问题,同时,还要发展壮大城镇地区的经济产业,让城镇不仅只是宜居,也宜于工作和创业。 新型城镇化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城镇地区的产业升级将催生大量投资机会。 新型城镇化不是造房子造城那么简单,推动城镇地区的产业升级是一大重要目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遵循的是先在沿海地区试点再往内陆推进的渐进式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虽然沿海和大中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弊端也日益显现。弊端之一就是经济发展资源过度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城镇的经济基础落后,产业发展能力很薄弱。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全国劳动人口过度向沿海和大中城市集中,不但加剧了沿海和大中城市的资源紧张,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新型城镇化强调社会和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没有产业和经济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城镇化。中国的大多数城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镇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和经济不发达,产业和经济不发达不但难以把当地劳动人口留下来,同时,又使劳动者收入偏低,因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提升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将是重中之重,城镇地区的一些特色资源和经济优势将得到开发应用,因此,就为企业催生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有远见的企业应该高瞻远瞩,迅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城乡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 二、城镇地区的消费升级将扩大社会的总消费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自然增强;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了,社会总消费需求自然扩大。在改革开放后的前三十年间,城市化进程充分促进了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2012年底十八大确定新型城镇化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未来的三十年将属于城镇居民。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居民的收入将会得到提高,消费能力将会不断增强,城镇地区的消费会得到升级,城镇市场将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对企业而言,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对城镇居民的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开发出更多适应城镇居民的产品,这样企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三、城镇地区的服务升级将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城乡差距过大一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而城乡差距过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公共服务的不对等。在大中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较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环卫资源、文化资源等公共资源,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公共资源的配置就存在明显不足。 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方向之一就是要解决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让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城镇化发展必然要大力推动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比如医院、养老院、图书馆、垃圾处理厂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会为第三产业带来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届时商超、文化、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将会在城镇快速发展,这将为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召开前后,关于城镇化的各种言论沸沸扬扬,有颂扬的也有批评的,颂扬的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批评的认为城镇化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得当,可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抑制贫富过度分化、促进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关于城镇化问题,之所以出现不同声音,在于对城镇化的理解存在误区和偏差。很多人把新型城镇化简单理解为造城、造房子,这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极大误读。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造房子,而是实现城镇功能的城市化,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更多阅读
经济发展新引擎 全谷物发展 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著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第四波高科技革命后的明日之星,认为保健产业将成为21世纪美国乃至全球创造兆亿美元的新商机。以健康功能为卖点的全谷物食品,恰好赶上了这波新商机潮
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自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1912~1937年),中国政治动荡、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除个别企业和地区有过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外,整个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状态。 事实果真如此吗?先看一组数据
全球经济形势调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结束
日前,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IMA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形势季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已经结束,稳定性逐步增强。艰难度过2012年后,中国的商业信心可能正逐渐恢复,但财务专业人士仍持谨慎态
本刊执行总编朱敏对话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经济升级版新动力
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目标,举国关注,全球瞩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如何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如何化解潜在的
城市维新:经济增长新引擎
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会由外需到内需、从粗放到集约,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化成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