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人性管理M理论(3)



系列专题:《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

  我们从实际生活来观察,也不难证明中国人在“情、理、法”之中,最重视“理”。我们只有说“读书要明理”,而没有说过“读书要讲情”。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任何公司检讨得失的时候,大概都侧重在评“理”,却绝少有人公开求“情”。

  “理”是“脸”,“情”是“面子”,中国人“爱面子”更“要脸”,我们骂他人“不要脸”,乃是十分严重的事情,“不要脸”就是“不讲理”,谁都讨厌!

  但是,“理”不易明。宋朝张载说:“天理者,时义而已。”“时义”即是合时宜,天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却是随时适应的。中国人十分讲究变通,便是“用变以求通”。儒家重视经权,淳于髡向孟子提出一个难题:男女授受不亲,是当时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道理,一旦遭遇特殊的情境,如嫂子溺水,那该怎么办?孟子告诉他要本于仁爱(恻隐)之心,立刻予以援救。平时“授受不亲”合理,特殊情况时“援之以手”也才合理。

  太多的例证,使得中国人满脑子都是“话都是你讲的”的念头,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个都有理,而各人所说的理并不相同,可见理是由人编造出来的。这样的讲理往往流于“有理则有气”,“气充则理正”,形成“强者有理”。中国人很讨厌“强权即是公理”,因此演变为“官大的有理”。

  公司里的职员如果犯了过错,你告诉他:“某事做得不对!”他大概不会直接去关心那事有否错误,却比较关切“是谁说的”,便是“强者有理”的心理表现。只要告诉他:“董事长说的。”俯首认错的机率相当大。

  理是相对的,有上即有下,有此就有彼。西洋人因此用法来讲理,一切依据法律来判断,谁合法便是有理。由于法律的条文比较固定死板,所以讲起理来,也较为简单而方便。

  我国先哲,并不是不重法。有些人指称儒家不重法,只有法家才重法,这绝非事实。重视礼法乃是儒家孔子最重要的主张之一。中国宪政理论的先驱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乃是“从周”。“从周”就是“遵照周朝的典章制度”,其实行的具体主张为“正名”,便是“按照盛周的制度,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孔子所说的“吾学周礼”,不限于冠婚丧祭,或仪文节式,他所说的“礼”,包括社会全部的制度。他主张“克己复礼”,常常劝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十分重视法制规范。

  “法”在企业管理上谓之“制度化”,非常必要,却层次不高。我们今天过分强调制度化,很容易令人产生制度化便是良好管理的误解。典章制度是一种普遍形式,我们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不可能照顾所有特殊情境中的应用,何况个人时常出现新的实现方式,而无法事先预知。儒家主张,人一旦面临特殊处境,就不必拘泥于礼的形式,却应该本着人道以提高规范的适应效率。人是典章制度的主人,不是典章制度的奴隶。法是人订定的,必须依理改变,才能因时制宜。我们常见某些主管,口口声声制度化,自己却经常破坏制度而振振有词,便可以看出这些理念的影响,既有力又深远。

 第28节:人性管理M理论(3)

  荀子说:“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他认为,人应该以义变通应事,随时视情况的不同,变化其应付方法,以适其宜。人在特殊环境中,有时可以违反明显而确切的规律去做决定,他这样做,并不表示对规律的全盘否定,而是依顺了另一层规律(理)之后,才放弃或违反了原先的规律(法)的。

  用法来讲理,固然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无法应付“两可”或“例外”事件,难免因坚持“法”而变成“不讲理”。朱子说:“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现在有些正义之士,目睹社会上违法犯罪的人很多,因而产生羞恶之感,极力主张不择手段地运用重法以求消除恶人和暴行,结果流于残忍而不自知。用法来讲理,动机是好的,结果却造成许多无理的行为。

  于是,我国先哲把“依法讲理”安排在第二层次,而把“由情入理”提升为第一层次。“由情入理”叫做“敬酒”,“依法讲理”便是“罚酒”。中国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即是“好好同你讲理的时候,你最好讲理,否则动起法来,也不怕你不讲理”,目的依然是“讲理”。

  由此说明,中国人把“法”摆在肚子里面,心中有数,我不违法,但是我不会讲。因为你只要和中国人谈法就伤感情。在机场、海关等很多地方,你都可以听到,当执法人员告诉他说不可以这样的时候,他就会问:“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执法人员回答说:“这是我们的规定!”他马上说:“你少用规定来吓唬我。”中国人最不服的就是规定,就是法令。所以嘴巴都讲的是情,“没有关系”,“不会怎么样的”,脑子里却在想到时候应依法办理。中国人嘴巴很宽松,但是执行时却是很严格的。

  我们说有的人嘴巴讲依法办理的时候,心里是在想合理解决,我们很少依法办理。中国社会依法办理是高度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专门做那些法律规定之外的事情,只要法有规定,他就不做了。所以我们把有些人抓来,经常找不到法律的依据,不知道根据哪一条去惩办他。我们都是合理解决,却很少依法办理,但是嘴巴一定要讲“依法办理”。

  中道管理要顺乎天命,应乎人性,是一种“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管理。法是不得已,中国人先由情入理,先“敬酒”,情理行不通的时候,翻了脸,再“吃罚酒”,才依法办理。到了依法办理的时候,所有的情都摆在一边。所以我们常讲什么“法律外人情”,那就是“卖人情”了。当法一出现,是没有情的存在的,这才是懂得情、理、法的人。我先给你面子,你要不要听?我给你面子你就听,很好,我给你面子;你不听,再给你面子,你还不听,翻脸,就没有什么人情了,依法办理,我管你那么多。

  中道管理代表中国人“由情入理”的人情味管理。懂得情、理、法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否则我们于法与人情就会经常纠缠不清。外国人批评我们不守法,是很不合理的事情。

  “理”有背有面,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管理者“讲理”,最好顺着下述的理,以求其“是”:

  (一)建立共识:凡是“要脸”(讲理)的同仁,我们务必给他“面子”(表现出“看得起”、“珍惜”、“关怀”的“中节之情”)。对于“不要脸”(不讲理)的人,我们一定不给他面子(表现出“看不起”的冷漠)。

  (二)循序渐进:“情、理、法”的顺序,固然是“所重在理”,但是“理只是情之中节”,所以实施管理,最好先动之以情,用“关爱员工”的理念来感应,使员工发出无过无不及的情而自然合理。管理者当然应该“坚持原则(理)”,不过在此之前,也应该“广结善缘”(情)。以“广结善缘”来“坚持原则”,员工必然口服心服。平日广结善缘,员工充满信心,了解管理者是讲理的,一旦坚持原则,员工在情绪上不至于产生不信任的反感,当然更有利于讲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4409.html

更多阅读

第28节:我的盲人导师(3)

系列专题:《改变命运的态度:计较是贫穷的开始》  从台北到桃园花掉450元的计程车资,剩下的150元则是回程的车资。当他按摩到傍晚时,当地会帮他叫一部计程车,载他到桃园火车站,车费大约是120元,剩下30元刚好足够买一张残障优惠的火车票。

第28节:不干胶先生(3)

系列专题:《最伟大的推销员是怎样炼成:职道》  吴爸爸冷冷地"哼"了一声,春芳的姐夫挺关心地问:"那你原来的工作怎么办?"  我说:"两边的工作都干,这一边的工作是修志,那一边的工作是推销,都是自由活动,不用到单位去上班,完全可以同时搞。"

第28节:投资管理--企业经营要懂的22个经济常识(9)

系列专题:《108个经济学常识:不做经济白痴》  【谈古说今】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低廉的成本?先进的技术?其实,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产业链的控制。中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做的生产制造这个环节,也就是6+1中的1,而

第28节:结果的四大原则(3)

系列专题:《胜者才能生存的商业原则:靠结果生存》  制度第一,能人第二  企业文化形成的标志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高效的流程和精密的检查机制。  制度和流程是有效执行的最基础保障,没有执行就没有结果,没有制度就无法有效执行

第28节:为改变指明道路(3)

系列专题:《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走向精益》  追踪价值的发展过程  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大多数企业仍然基于与当初斯隆的通用汽车公司相似的价值曲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正如我们在第2章所看到的那样,基于稳定的市场环境的假想,企业

声明:《第28节:人性管理M理论(3)》为网友蜡笔没有小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