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人性管理M理论(2)



系列专题:《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

  中庸是什么?就是一切合理,即为中庸之道。所以管理就是管得合理,爱就是爱到合理、限制到合理。什么都限制,没有用;什么都不限制,这样子等于不关心他。我们总讲小孩子天生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句话我不相信;很多人说小孩就是天使,我也不相信。小孩是天生的破坏者,你只要两个小时不去管他,他会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那才叫小孩。如果你两个小时不管他,你的小孩会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的,那是妖怪。你给小孩穿鞋子,很奇怪,他总是左脚穿右脚的鞋子,右脚穿左脚的鞋子,这种机率有50%,但他就是这样,你有什么办法?所以孩子才需要教。如果孩子天生什么都会,父母根本不用教育他们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说教育很重要?就是说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小孩子把书拿出来,他会一本一本地摔,要想让他回去整理,那就需要大人来教。小孩想小便就会随地小便,要想让他去进卫生间,就要教他到那里去。现在很多人不敢管孩子,不敢限制孩子,认为这才是时髦,才是潮流,其实这种观念太错误了,完全是不懂教育的结果。因为他并没有搞清楚小孩子的本性,只是认为新的观念就是对的,那就全完了。

  管得合理,即是人性化管理。那什么叫“合理”?“合理”用四个字来讲更清楚,叫“恰到好处”,这是很难把握的,是有难度的。

  三、中庸表示恰到好处

  中庸的意思,我们长久以来被“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弄糊涂了。长期以来,许多人误认为一个人应不偏于任何一方,其实这就是骑墙派,就是不改变的死硬派。

  两个人吵架,甲来你家说乙的不对,你说“对对,是乙不对”,甲十分高兴地走了。乙又来说甲的不对,你又说是甲不对,乙也很高兴地走了。太太在旁边听了就说:“你这个人真奇怪,甲来你说甲对,乙来你说乙对,到底谁对?”你说太太最对。这种人还有什么是非?这就是“乡愿”,就是糊涂虫,哪里叫合理呢?孔子一生最讨厌就是这种没是没非的“乡愿”,这种谁都不敢得罪的“滥好人”。

  老实讲,一个人要做好人,千万不要做“滥好人”。一个人不能顺风两边倒,那就是完全没有立场,就是圆滑、狡诈与阴险,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我们往这边走合理,就往这边走;往那边走合理,就往那边走,哪里合理,你就往哪里走,而不是说哪里有好处我就去哪里,这是不可以的。

  其实中庸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表现。朱子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无一事不合理,表示每一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合乎中庸之道。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不合理,这就是中庸,是高难度的。但是我再三强调,正因为它难,才值得我们用心,才值得我们把它当目标来追求。何况学会了以后,我们可以用很久。所以趁年轻学得越早,对你越有利,就是这个道理。

  合理不合理,就要随人、事、时、地、物等很多因素而变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易”的是管理法则,而不是管理措施。合法不合法是固定的,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这就是“法”与“理”不同的地方。法是死的条文,理是活的一种因应措施。所以中国人最推崇的四个字,就是“随机应变”。随机应变,以求此时此地最为合理的解决,就是“中庸之道”。

  任何人都需要学习随机应变。但是我们要提醒大家,“随机应变”有一个孪生兄弟,长得一模一样,叫做“投机取巧”。怎么去区分“投机取巧”和“随机应变”呢?我们中国人最方便的分法是这样的:一个人变来变去,只要他是为公家的利益着想,我们都认为他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变来变去,只要他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是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里面,照顾自己一个小家庭的人,他绝对是投机取巧。所以它们一个是公、另一个是私,也就是“人心”与“道心”的不同而已。你依据“道心”来变,是随机应变;依据“人心”来变,就是投机取巧。

  我们千万要记住,让你的部属,让你的员工,让每个人都做到一定要随机应变,绝对不能投机取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只要记住这句话,一切事情就会很安心。

  四、人性化的中道管理

  中庸之道简称“中道”,中道代表中庸之道。合乎中庸之道的管理,称为中道管理,目标是追求恰到好处,以便安人。中道管理依照“老天爷赋予人的本性”来管理,最合乎人性的需要,所以是人性化的管理。

  用现代眼光来看,中道管理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管理,情、理、法,以“理”居其中,一方面求合情合理,一方面求合理合法,都以合理为中心。

  近年来,反对“情、理、法”的呼声此起彼落。大家似乎都很怕“情”、厌“情”,一味想提高“理”或“法”的地位,“以理制情”、“以法厌情”,动不动就要把它变成“法、理、情”,好像忘记了“人而无情,何以为人”,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这种片面的否定态度,实在是不了解我国先哲安排“情、理、法”的真义。事实上,情、理、法的管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首先,我们要指出“情、理、法”的重点,不在“情”而在“理”。我国哲学最为繁茂的一枝,便是宋明理学。而其根源,则来自《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及《孟子》等书。可是我国先哲早已认识到宇宙确有独立存在的“理”。不过,在宋明理学家之前,孔、老、墨、孟诸子喜欢讲“道”,因为“道”是事物形成所必须走的一条路,其实就是一种原理。朱子说:“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理”可以光用嘴巴说说,“道”却必须实地去行,先哲们不但希望我们讲理,尤其要求我们重视实践,一切按照道理去做。

 第27节:人性管理M理论(2)
  既然“所重在理”,为什么不依序组合,排列为“理、情、法”或“理、法、情”呢?这就牵涉到中国人特有的“以中为吉”的次序观,我们的“中庸精神”,“情、理、法”三者“理”居其“中”,所以“大吉”正是我们所重视的。

  我国哲学有一个根本一致的倾向,即是肯定“变是宇宙中的一种根本事实”。孔子当年站在大河旁边,感叹“岁月的消逝也就是这样吧!昼夜一息不停!”老子说:“它(道)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无非在解说“宇宙乃是逝逝不已的无穷历程”。《易传》更认为,唯有变化,才可以不穷而久。在这种一切都在变化的当中,中国人深深体会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因而产生以“中”为“吉”的原则。一直到现在,拍摄团体照的时候,我们习惯上都会把中间的位置让给职位较高、年龄较长的长辈,便是明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4410.html

更多阅读

第27节:我的盲人导师(2)

系列专题:《改变命运的态度:计较是贫穷的开始》  “啊!先生,你好像找错了。” 他摸了一下钱说道。  我愣住了,没想到他会发现。  “没有啊,为什么说我找错钱了?”  “你刚刚不是说315元,为什么要找给我150元?”  按照道理我应该找

第27节:不干胶先生(2)

系列专题:《最伟大的推销员是怎样炼成:职道》    我喊了声:"小诗诗!"小诗诗张开双臂像只小燕子似的飞来了,我蹲下身,小诗诗搂住我的脖子:"爸爸,你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么久才来看我?"  "爸爸上广东了。"  "广东?广东在哪里啊?"  "在中国

第27节:投资管理--企业经营要懂的22个经济常识(8)

系列专题:《108个经济学常识:不做经济白痴》  【谈古说今】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慢慢发展,一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很难发展。所以在企业很小还没有上市资格的时候,一般企业家都会寻求风险投资前来投钱

第27节:为改变指明道路(2)

系列专题:《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走向精益》  将所有的影响需求值的损耗函数图像累计在一起并不是绘制价值曲线图的最佳办法,各个损耗函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使这样的做法变得十分困难(如第2章所述)。以飞机为例,是由机械师来测定飞机

第27节:客户管理

系列专题:《事半功倍的秘诀:无处不在的80 20》  客户管理  大多数企业都会认同:20%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了80%的收入;80%的质量问题只会与20%的缺陷有关;20%的客户会给企业带来80%的收入。  其实,80和20并不特指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只是反映了

声明:《第27节:人性管理M理论(2)》为网友唯美的想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