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盗版营销观察
微软13日发布内部通知:将自10月20日起投放新一轮正版增值计划通知,包括Windows正版增值计划通知(“WGA通知”)和Office正版增值计划通知(“OGA通知”)。根据这项计划,如果Windows XP用户没有通过WGA验证,用户开机起进入后桌面背景将变为纯黑色,用户可以重设背景,但每隔60分钟将再度黑屏。用户登录时会出现登录中断对话框,并在屏幕右下方出现一个永久通知和持续提醒的对话框,显示“您可能是软件盗版的受害者”。 有人抨击,微软的这招太损了,简直就是黑客行为。毫无疑问,在现代法治社会,盗版就是违法,用户不必为自己的这种不光彩行为寻找任何借口,承担黑屏的困扰也是咎由自取。尽管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排除这种不便,但不等于自己的盗版行为就自动消失了。黑屏就如同一口黑锅,隔三差五地给盗版用户带来道义上的不安,给他们贴上偷盗份子的法律标签。可以想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被微软控诉为小偷,这或许可以促进法制意识和法治进程吧。除了互联网能产生这种庞大的力量,还有什么手段能如此大规模、高强度地普法呢? 前不久,当“番茄花园”事件发生之后,就有人预言,微软将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限制盗版行为。果不其然,这个预言在今天应验了。但微软小心地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声称不会用拥有的正版预装数据对盗版软件用户企业提起诉讼。微软十分清楚,大规模的诉讼将给自己带来什么。在我国,微软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客观局面:即使是携有法律的优势,但投鼠忌器,无法将盗版者和使用者全部绳之以法。这个局面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微软的产品如此成功,以至于限制盗版软件的使用也成为了一项高科技的标志。尽管微软也曾是盗版的受益者,在他的最早的Windows产品推广过程中,默认甚至支持盗版行为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培养大批忠实用户,最终使该系列产品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现今世界上,不以Windows为平台开发的软件恐怕是凤毛麟角。对于已经树大根深的微软而言,来自盗版的威胁和损伤超过了任何竞争对手。比尔盖茨曾经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三个月”,这句话应当改为“我们的产品离被盗版永远只有三个小时”。 对于盗版使用者而言,盗版Windows要比正版好用得多,他们的用户体验成为最好的口碑。这得益于盗版系统的那些修改者们,他们去掉了繁琐的验证程序,简化掉了那些根本没有使用可能性的功能,使系统的安装更加快捷,同时美化操作界面。这些增强用户体验的“本土化”行为,微软是不屑于做的。如果没有廉价、方便的盗版软件,电脑城的生意哪能如此繁忙?硬件厂商哪能得到发展?电脑哪能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怎能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怎能繁荣?游戏产业如何火爆?计算机教育如何提高?一句话,微软的血浇灌了整个国家的信息生命线。 但是,在这场博弈中,微软并非只是一个倒霉的冤大头,他更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其用户基数越高,越能提高产品的销量。可以设想,100个用户100%全部采用正版,100万个用户中5%采用正版,哪个更能给微软带来更多的效益?一统江湖式的市场占有率带给微软的直接收益和下面这种收获相比仅是小巫见大巫,微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用户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除了基本信息之外,更主要的是用户上网行为、习惯、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任何一家信息企业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可以说,微软的产品都是信息采集器,提供的信息对于产品研发、销售策略等企业经营行为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也正是这一点,微软才打遍天下无敌手。欧盟曾经发起对微软的垄断指控,力求将其一分为二,但微软面不改色,凭借手中的秘密武器数次逃出生天。微软深知他自己拿到的都是什么信息,更清楚这些信息的价值。
![日本打击盗版 “支持盗版、打击正版”](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25691577058.jpeg)
最近一次去电脑城,看到那里确实加强了对知识产品的保护。曾经堵着门和过道卖盗版盘的小贩都“从良”了,他们的柜台摆着若干正版软件的包装盒,每见到顾客走来了就以飞快的语速说“软件游戏电影,要盘么?”有位大叔极为搞笑,他站在电梯口,手举着一张纸牌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光盘名称,一本正经地大声说:“支持盗版,打击正版。要盘么?”他的话引起很多人发笑,我却若有所思。对于微软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与之抗衡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广大的盗版用户了。正是这些用户让微软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