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洲银行业的挫折
(一)目前欧洲银行业面临的空前困难
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以及美国金融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欧洲金融业也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尤其是目前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波及,欧洲银行业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困难: 1、欧洲主要银行损失状况 (1)银行机构次级债投资大幅受损 在次贷危机中,全球银行系统直接损失在4000亿美元以上。欧洲金融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银行业占据全球金融半壁江山,许多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深重,其在次级债相关领域的投资遭受巨大损失。 (2)银行业破产严重 在危机发生后,不少银行因投资损失,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在客户挤提,债务人催债,投资人撤回投资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轰然倒塌: 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动荡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各大银行惜金如命,力求自保,伦敦同业拆借市场资金缺乏,利率高涨,甚至长达一个月时间处于冻结状态,令全行业内资金链紧张,面临困境。更严重的是欧洲最大的30家金融机构在未来15个月内还将有1万余亿美元的债务到期,面临再融资风险。 金融危机在欧洲爆发后,资本市场对金融危机极度敏感,全欧股指持续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30%,在道琼斯泛欧600指数19个板块中,有17个板块跌幅超过30%[道琼斯泛欧600指数(DJ Stoxx 600)是追踪欧洲主要股市走势的指数之一,其成分股包括英、法、德、意等欧洲18个国家的600只股票],冰岛股市爆跌77%。国际原油期价一度跌破每桶70美元,创下1987年以来最大跌幅。资本市场上的蓝筹股普跌,通用汽车(GM)股价已跌至五美元以下,一天跌去约三成身价,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3、政府干预,巨资救市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实施临时禁令,禁止沽空金融类股份,同时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高达500亿英镑的救市资金,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德国政府宣布拿出4800亿欧元应对金融危机;法国政府公布了36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西班牙政府通过总额最高1000亿欧元的金融援助计划;荷兰政府出资2000亿欧元用于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葡萄牙政府将出资200亿欧元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奥地利政府宣布将出资850亿欧元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并拨出150亿欧元用于银行资本重组;意大利政府宣布将拿出“足够资金”确保金融机构稳定;俄罗斯紧急向金融市场注资4750亿卢布以稳定金融市场等,欧盟各国先后对外宣布为民众存款进行担保,全力救市。4、投资暗淡、消费紧缩,欧洲经济面临困难 目前,市场无法准确预计次贷违约率还将上升到多高的水平,也不能提前判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真实的损失。同时,在全球被通胀阴影笼罩的情况下,各国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也是步调不一,难以预测。相对于美国,欧元区的间接融资比率要高得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也较大,危机发生后,银行信贷紧缩,投资大幅放缓,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的首要因素。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欧元区私人消费增速趋于放缓,2007年一、二季度欧元区消费分别增长1.4%和1.6%,三季度保持在1.6%停滞不前,四季度则骤降至1.1%,远低于2006年四季度的2.1%。同时,欧元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也有所下降,2007年三、四季度消费为GDP增长分别贡献了0.9和0.6个百分点,低于2006年同期的1个和1.2个百分点,未来欧元区消费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二)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根源
1、美国次贷危机让欧洲银行业在美国的投资损失惨重 2007年7月,随着贝尔旗下对冲基金瓦解,美国次贷风暴集中爆发,美国国内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等公司相继破产,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全球参与次贷投资的众多金融机构遭受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直接损失在9450亿美元,相关金融机构已计提风险损失5602亿美元。欧洲作为美国最大的投资主体和贸易伙伴,不少银行机构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随着次贷风险的逐步呈现,其投资的巨额亏空也逐步暴露。银行被迫为投资损失和持有资产大幅贬值而计提坏账准备,一些遭受重创的机构因难以维系正常经营而倒闭。美国次贷危机犹如一场金融海啸,让与其联系紧密的欧洲银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正面直接的冲击。 2、长期积累的房地产资产泡沫形成的市场风险严重拖累银行业 表35 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示意图 “9.11”事件之后,为了应对经济疲软和通货紧缩,美联储连续降息至1%的超低利率且保持一年之久,欧洲央行将2%的低利率维持3年,日本则保持长达5年的零利率。三大经济主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加大全球经济失衡的同时,也使全球货币的流动性过剩,欧洲贷款公司通过发债和证券化很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新资金,资金的充足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一个时期以来欧美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相当严重,英国的房价在6年内增长了80%以上,爱尔兰、法国、西班牙、丹麦、比利时、瑞典等也属于房价增长的领先者,其中爱尔兰增长92%,法国增长71%,西班牙增长61%,房价的过快增长,使欧洲通货膨胀严重。为控制通胀比率,从2005年开始欧洲央行连续8次加息,使房地产价格上涨受到抑制,价格开始回落。在不断加息和美国次贷风波的双重影响下,投资者关于房价暴跌的恐惧扩散到欧洲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产交易量持续下降,购房者违约率上升,放贷机构损失逐步扩大,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和衍生产品价值也随之下降。市场风险致使房地产金融不断恶化,不但使公众对银行产生怀疑,开始挤提银行,而且造成金融机构的互相不信任,同业拆借市场失去流动性资金,最终引爆银行业危机。 3、追求高额利润的激进财务政策成为危机发生的祸根 著名的赌徒输光理论说明了高额的杠杆作用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灾难,它的数学基本公式为Q=1- (公式表明在盈亏机会均等时,即50%的赚钱机会和50%的亏钱机会),其中Q代表损失概率,B代表基金的名义头寸,K代表基金的自有资本。这种理论的主要原理为在市场存在赚钱和亏损同样的机会时,基金的杠杆比率越大,所做的投资亏损概率会迅速向100%收敛;相反如果没有任何杠杆,基金的亏损概率则只取决于市场本身损失的可能性:50%。如下图所示: 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赌徒理论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采用高比例财务杠杆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以G表示盈利的可能性,则可以得出G= ,其中R·K是经理风险性头寸的规模占基金资本的比例,R·B是经理头寸的名义规模占资本名义规模的比例。根据公式,投入的资金越多,杠杆比例越高,基金获取的收益概率就越大,正是这种原因,投资银行更愿意冒险采取更高比例的财务杠杆经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竞争压力下,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为获得更多奖金和收益,经营中有意无意扩大了风险,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将资产大量投放于次级贷款市场及相关衍生品。不断提高的财务杠杆使资本的风险权重逐步放大,减弱了资本的风险承载力;同时,投资金额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资产的风险权重,放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倍数。在欧洲金融市场,如德国最大的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其财务杠杆操作达五十倍(手上只有一元却做五十元生意),该银行如今负债达两万亿欧元,比美国政府出手拯救的房利美(Fannie Mae)还大,占德国国内生产总额(GDP)的八成;英国巴克莱银行集团(Barclays)的财务杠杆操作达六十倍,负债超过一万三千亿英镑,比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大;比利时富通银行,其“杠杆操作”只有三十三倍,但其负债也已超过比利时全国GDP的两倍。在高额收益的驱使下,许多欧洲银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表37 欧美银行财务杠杆比率变化表 4、失去基础信用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链急剧断裂 金融衍生产品是通过对信用环节和投资收益进行各种组合处理而形成的,这种处理要求有高深的精算方法、数理模型并运用电脑信息技术。在次贷危机中,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都建立在房屋购买者按期履约的基础之上,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连续多次加息提高按揭成本后,购买者无力偿还出现违约,导致基础信用丧失。而依照数理模型演练出来的衍生产品——住房按揭证券、公司贷款证券、债务抵押证券等种类繁多的衍生金融产品自然也面临风险。次贷衍生产品创造过程如下:表38 抵押证券(CDO)形成过程在衍生产品的创造中,金融机构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因为CDO等金融衍生品蕴含的巨大利润,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等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债券(如上图)。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察觉,以至到后来,买家看到的这类金融产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数字以外,根本无法判断资产的质量,房地产存在的泡沫也通过这类金融衍生品将风险扩散到了全欧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以及风险的分散性,极大地扩张了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层层衍生抵押证券脱离实体经济后,一旦房屋购买者出现违约,以现金流为支撑的债券和CDO衍生产品在内部产生连锁反应,对相联系的环节产生破坏,迅速将风险损失传递到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并沿着证券化发展路径接连爆发,最终传导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投资者,引发金融危机。
5、外部和自律监管的过于自信无法抵御系统风险 欧洲国家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准入门槛审核、强化CEO责任、公众风险教育、日常数据检查上,尽量不干预银行的业务拓展,鼓励创新;在行业内部采用自律模式,由市场参与者进行自我约束,以提高监管实效。这种宽松的监管模式造就了欧洲金融的繁荣,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相继学习的对象,许多金融行家和监管官员至今仍认为这是欧洲必须的也是最为先进的监管方式,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过于自信的监管方式,使得欧洲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遭受重创。 在全球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商业机构追逐的目标,在风险发生前,金融机构是难以控制自己的经营行为的,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霍特说的“资金没有能力自我管理”。监管当局对以监管金融机构CEO来实现监管的模式过于乐观,CEO不可能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逐一的去了解,而负责业务操作的部门经理为获取高额业绩,一般不会将所操作业务的潜在风险主动进行暴露,在风险出现或被揭露前,每个CEO可能都认为自己的公司是安全的。同时,对金融业的过度放任,极易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和不平等竞争,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界设立机构已经成为一种普及,金融集团的涌现和发展也使得传统领域及金融创新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金融竞争更加激烈。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的自律监管模式,主观因素、人为色彩对监管有很大影响,每个金融机构都有可能认为自己的政策是最正确的,各个金融主体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较大。当整个欧洲金融系统出现危机时,单个行业、国家的自律制度自然无法抵御危机。次贷危机严重波及欧洲,正是由于欧洲各国自认为通过市场消化可以逐步缓解危机的冲击的自信,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欧洲金融风暴。 6、经济状况的不平衡导致联合处理机制难以形成,各国救市的“各自为政”使欧洲金融危机快速蔓延 表39 2007年欧盟内部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从2007年欧盟内部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欧盟组织内部存在德国、法国债务较高,英、西进出口不平衡,其他国家经济规模偏小缺少经济发言权等特点,这使各国在实施经济政策时产生不同任务目标,仅在欧盟内部就有很大分歧,如德国注重发展工业,英国注重发展金融业,法国注重发展农业。在危机中,成员国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台不同的措施拯救本国金融业:英国为银行业注入资金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金融支柱产业;德国实施银行国有化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业不受牵连;法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欧洲的农产品市场稳定;爱尔兰国家小,害怕资金流出影响经济发展。小型成员国国际化程度低,不愿参与大规模救市,各国分散的政策使市场放大了对危机的担忧,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信用危机并挤兑银行,最终使欧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