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日电(记者王涛、邹惠琳)上周中国人寿欲收购AIG亚洲资产的传闻成为市场焦点。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和总裁万峰近期也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中国人寿将启动海外投资的打算。在金融海啸仍在继续的情况下,投资风格稳健的中国人寿突然转向,使一度沉寂的海外投资话题,又开始成为市场热点。
国内机构和企业如何利用金融危机“走出去”,是次贷危机以来一直困扰中资机构的问题。专家认为,近期在金融危机前景依然不明朗之际,中资机构海外投资还是应以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为导向,避免抄底心态。
海外投资避免抄底心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源于国内资本的积累和国力的上升也带来了资本的出海冲动,但抄底心态的“盲动”给中资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中资机构应该冷静看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避免将自身过度置于风险之中。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市场上就不断的出现有趁机抄底的论调,随着危机的深入和风险的不断释放,这种说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在国外形势依然看不清的情况下,中资机构“走出去”依然要坚持审慎的态度,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
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都试图在风暴中能够抄到“华尔街”们的底部,但金融危机的发展完全超乎我们最初的判断,从年初西方各大金融机构纷纷进行巨额损失拨备、贝尔斯登的被收购、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政府托管,到雷曼兄弟的一夜之间的倒闭,抄底者一时间沦为“垫背者”。
中国大量的金融抄底集中在去年中和今年初这个时间段,该时间段也是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报亏之后,当时的舆论环境也出现过认为危机已经到头,中国应到西方抄底的言论,由此中国也出现了一次集中投资,包括中投入股大摩和平安入股富通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但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在当时形势的判断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导致大量资本至今浮亏严重。我们简单的看一下几例海外金融机构投资的情况就可以看到出海的风险。
2007年5月中投公司以3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黑石集团10%不带投票权的股份,浮亏20亿美元。
2007年11月,中国平安投资富通238.74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浮亏188亿人民币,相当于平安去年全年利润总额。
2008年1月,中投公司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不超过9.9%的可转换股权单位,目前浮亏近40亿美元。
在目前形势依然看不清的情况下,尽管此时出海的成本已经较半年之前大为降低,但金融危机风险的释放是否完成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资本贸然出海依然风险很大,企业应避免单纯为投资获利而进行财务投资的行为,企业做战略性投资的布局脚步亦应更加谨慎。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不能以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抄底。中国想真正并购成功一定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但实力除了资本之外,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水平等都是必要的因素。
郭田勇认为,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亏损较多,如果中资机构投资的话首先要动用资本金补亏,但从国际经济调整的时间来看,即便这些机构将来可以转好并出现收益,但至少也得经过好几年。
资本出海应以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为导向
专家建议,资本出海不能舍本逐末,应该以本身业务的发展和企业战略布局为导向,而非仅仅是单纯的投资行为,同时避免盲目抄底海外资产。
郭田勇表示,以我国银行业为例,未来必然要“走出去”,但绝不能有抄底的心态。而且从中国银行业性质来讲,出海的目的是要把业务从中国移植到境外去,关键是要取得业务上的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要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肯定要“走出去”,而问题的关键依然是向外走的过程中,决不能以一种抄底或者带有投机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范文仲也曾表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大方向一定要坚持,但需根据自身能力和风险评估决定发展计划。
从经营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仍是在中国本土经营为主,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这仍将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面临着调整,但整体增长依然相对较快,因此中国的银行业依然应该坚持本土经营为主。
国泰君安的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则指出,中国企业首先要解决海外资产管理的问题,否则即使收购了优质的资产,也会因为能力不足而运作不好。
专家认为“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还应该体现以“我”为主,投资必须在本身可控的范围之内。如果连对方从事的业务都不能理解,未来将很难去管理和整合,并购的潜在风险则会持续放大。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明也认为应该去并购一些能够理解和控制的行业。
应从实业资本和人力资本入手
当然在整个的金融风暴中,中国资本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专家认为海外收购可以从实业资本和人力资本入手。
张明认为,本次金融海啸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机会还是在实体行业,随着经济的下滑,更应该并购对我国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有帮助的行业,而不是谁也看不懂的金融业。
国泰君安的宏观经济分析师王虎则认为,如果要海外投资,应该去购买矿山、原油等战略资源和核心技术,帮助中国实现产业升级。郭田勇认为实业资本抄底要根据企业个体的情况考虑。但无论哪类资本抄底都要做好统筹性考虑,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
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反对在目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国内机构盲目到海外抄底金融资本,尤其是不能抄底投资银行。张明认为投行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除了人力资本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阶段抄底海外金融机构往往得不偿失。
我国金融业应该依靠自身内生的增长逐步获取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可以通过引进海外的金融人才、吸纳海外的人力资本,来加速中国金融机构的培育。期望通过简单的收购取得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并不现实。
张明亦认为试图通过并购国外的一个金融机构来增强我们自己的民族金融产业是不可能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想法,但后来证明所购买的美国金融机构基本都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