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 漫话金融危机,比较中西文化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今天,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危机,正在向世界漫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在这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讨论会作个发言,我就把这场危机同中西文化联系起来,通过分析金融危机,来比较中西文化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谈一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中美两个老太婆的故事  

  90年代初,人们都听说过一个有趣的经典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奈何桥上见面时的对话。中国老太太说:“这辈子我没白活,上天之前,终于住上了刚刚买好的新房子”;美国老太太笑了:“我这辈子更值得,上天之前,刚好把享受了50年的房子贷款还清了!”

  这个故事,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消费以至整个经济观念上的根本差异。一个是“量入为出”,先挣钱,存足了钱再消费:一个是“超前消费”,先借钱,再挣钱还。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这两种消费观念,中方消费观念是同古代主要依靠自然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因此在古代占着支配地位。然而到了近代工业社会,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西方消费以至整个经济观念,即用后人的别人的钱来满足自己今天的消费,用自己有限的钱作抵押,借用别人的钱一起作资本,来赚取更多的钱,就更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从而代替了中方观念,居于支配地位。

  为什么这种消费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应该是很清楚的。经济学上有一条需求决定原理,就是说,当总供给不成问题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企业就要扩大生产,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就要削减生产。拿房地产来说,只有买房的人多了,房地产商才会造更多的房子,房地产才会发展。而房地产的发展又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那么每个人的收入是有限的,如果只靠自己收入来买房,就是很有限的。如果可以依靠贷款,借钱买,那需求就大大扩大了。由此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那么钱到那里去借呢,人家为什么要借钱给你买房,让你享受呢?答案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多赚钱。并且也是用人家的钱来赚钱。这套办法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

  1.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

  在今天,借贷一般是通过银行来实现的。而银行经营目的也是为了赚钱谋利。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2.CDS合同金融债券市场: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B发现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但是这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而且有风险。因此,B开始想办法脱手,办法是重新包装一下,把这些CDS设计成债券,这个债券也称金融债券。假定每个CDS合同设计为按2亿价格债券,100个总共就是200个亿。这样购买者C(C1、C2、C3…C100)以后就可以赚400亿—200亿=200亿。虽然对B来说比400亿少了200亿,但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这类金融债券(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金融债券(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 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金融债券(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金融债券(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3,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上面这一套通过证券债券形式发展起来的经济称虚拟经济,它自身不创造价值(他们所赚的钱,从根本上说,都是从投资人的盈利),但能促进创造价值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扩张提供便利渠道,促进上市公司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对居民而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当前消费之后,还有很大剩余,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对金融资产多样化有迫切需求,虚拟经济活动就满足了这种需求。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这种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消费和经济方式,是用自己有限的钱作抵押,借用别人的钱一起作资本,来赚取更多的钱,更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

  那么,它又为什么会由此发展为金融危机以至经济危机的呢?

  一般来说,贷款是要的抵押作保证的,但是银行受着丰厚利润的刺激,同时风险又可以转移,胆子就越来越大了,对抵押保证要求就越来越低了,甚至贷款者的收入也不审查了,变成人人都可以买房子。这类给资信条件较差的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贷款而言,就叫次级贷款。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是不成成问题的,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

  如上面例子的A,B,C,D,E,F....在房价上涨时,就都在赚大钱,并且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有限,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就也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比较高,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可是,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 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 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这就是由次贷危机发展到了金融危机。 并且进一步,金融危机还会发展到整个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再来说中美的那两个老太婆。在以前我们都夸美国老太的帐多会算,住了一辈子的新房子,中国老太太傻了,住了一辈子的旧房子,忙活了一辈子临死才买到新房子有啥用。也就是在那时,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拉动市场消费学习了美国银行放贷的经济模式,曾一时,3万元首付5万元首付....其余银行贷款的宣传铺天盖地砸向了蠢蠢欲动想买房的人们。应该说,住房贷款在一定时期确实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也确实使不少贷款买房提前住进了新房子。现在美国因住房贷款造成了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低迷不振,美国两大住房银行被国家接管。现在再说两个老太太的故事,如果这两个老太还活着,那么你说谁过得好呢?  

  二、“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就是形势大好吗?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几近到了崩溃的地步,但还说形势大好,以至说从来没有这样好过。一个主要的论据就是: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当时,我在一次讨论会上说:乞丐从来不借债,老总人人都欠债。吓得我们一位领导连忙对我制止。可不久后,小平同志说了,不仅要引进技术,还要引进外资。我才放下心来。

  根据需求决定原理,经济学还有个理论,叫做公债哲学。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第二,只要政府不垮台,债务的偿还就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

  事实上,我国自1978年后实行了改革开放,对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对外不仅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对外贸易,而且采取各种鼓励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在一定时候还通过发行公债,来扩大建设资金。正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解放了被传统体制束缚了的生产力,我国经济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1]。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3]。回顾历史,改革成绩斐然,市场化道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这应该是没有怀疑的。

 中西文化差异 漫话金融危机,比较中西文化
  [1]有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在9.1%左右,1994年GDP年增长率达到14.6%,创历史最高,2006年GDP总量达20.9万亿元,年增长率是10.7%,又创新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排在世界第四位,人均GDP是1702美元,排在世界第110位。

   [2]我们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大革命”后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2005年有关数据统计,乡镇的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人民币,城市的人均收入达到6700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翻了21.5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变化增长也在15倍以上。

  [3]我国在国际上的排名都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好位次。一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世界排名第一,到2006年末将达到1万亿美元。原排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中国,第三是香港,第四是台湾,现在中国己跃居第一位。二是引进外资量在世界排名第二。2005年我国引进外资是76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引资国。三是外贸进出口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三,成为第三大贸易国,排在美国、日本之后。2006年我国出口9700亿美元,进口7900亿美元,加在一起将近1.5万亿美元。四是我国GDP的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2006年2.5万亿美元。第一是美国16万亿美元,第二是日本4.9万亿美元,第三是德国2.5万亿美元。美元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指数1:2.5,如果按这个指数计算,我国GDP总量早已经超过了日本,真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为此,所有的国际会议都不能不谈中国。有人称为“中国奇迹”,有人称为“中国威胁”,但不管怎么说,是中国改革的大环境带来了中国巨大变化,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来看,如前所说,“依靠自己,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借债”可以说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但是,不问具体历史条件,把这种传统绝对化,那就是落后保守的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就是要通过平等交换,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作为资本,以取得更大的收益。

  我国市场化改革成绩巨大,功不可没。但是出现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贫富差别迅速扩大,根据有关权威统计,反映这一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1981年是0.288、1990年0.343、1999年0.397,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3年达到0.46后继续增加。现在,尽管各方研究给出的数据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已经接近0.5。贫富差距之大和扩大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少有的。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我国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方面: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特别是造纸、酿造、化工以及土法炼焦、土法炼铅锌、土法炼油、土法选金等造成的对周围空气和水质的污染;更是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加之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无法得到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了危机的程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社会犯罪现象增多.。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盗窃拐骗,已是时空见惯。抢劫杀人,也时有发生。卖淫嫖娼、睹博吸毒的黄睹毒现象相当普遍,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犯罪已不只是某些人个别行为,有相当的已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

  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根源,一是在于,片面强调GDP增长,不顾社会和生态效益来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外溢性影响,使社会承受着各种片面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代价、社会成本的沉重负担,加剧着效率和公正、自由和平等、速度和效益、质量和数量、私人和社会、城市和乡村、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矛盾。市场泛化,影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平衡调节,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把市场泛化,影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平衡调节,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泛化,即不应该市场化的也市场化,不应该完全市场化的也完全市场化的市场机制扩大化的现象,把商品交换原则无限伸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人们把对金钱,对利益的狂热追求作为人生目标,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评价和衡量人的身份地位、能力高低的尺度。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就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有偿新闻”、“有偿救人”、“笑贫不笑娼”、“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至泛滥。三是资本固化,把逐利行为当作是社会经济发展永恒的动力。结果,必然一方面造成资本和劳动鸿沟的加深,贫富差别的扩大,另方面也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给后续发展带来困难。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疯狂追求,让一些人不顾一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同国际接轨,主要接受的西方文化。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点。还表现在这次由美国资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也严重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对我国经济产生着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响我国出口。金融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8年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最后,金融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由此可见,主要发源于西方文化的追逐利润的资本市场经济方式,其优越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反,对这次金融危机,我国表现出有较强的避险能力,也正是因为,我们有着那种不把钱花光中国优秀传统。如果不是我们积存有那几十万个亿,那我们就无法在危机来临时,拿出数万个亿,采取强有力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救市了,至于要为世界做出贡献就更无法谈了。  

  三、两种经济理论的统一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是由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决定的,中国黄河流域距海洋距离较远,农耕经济孕育了以和、合为特征的文化, 西方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以分、斗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在古代农业社会,中方文化有利于农业发展,而西方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到了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成近代崇向民主自由和平等竞争的资本主义文化。故在近代工业社会,西方文化有了较快发展,占了主导地位。   

  就经济理论来说,现代存在着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两大两大主要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在十五、六世纪,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的前奏——重商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并由此酝酿和产生了最早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开始了经济学的理性探索。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要得到自己的福利,必须自主地在人们之间进行不同产品的交换。由交换产生并扩大分工,由分工产生并发展生产效益,由生产效益发展又扩大了福利,福利的增长,又促进交换的发展,从而形成以交换行为而存的领域——市场,以及由市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经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 “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

  西方经济学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了现代更进一步藉助于高科技手段,达到了更为完善地步。实践证明,经济在社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只有实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发展生产力,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对发展社会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起着无可否认的作用。

  马克思经济学和目前西方经济学都源之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但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要为更高一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的规律作了深刻的科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也应该是指导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南。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而不是教条,随着历史的发展,总会发现有相对不足的地方,需要根据实践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发展。事实上,由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当时就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将仍是市场经济,而认为就会为计划经济所代替。后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计划经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不只是资本主义可以用,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小平同志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市场经济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并领导我国进行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

  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以后,对市场经济运行缺乏理论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作为借鉴的只能是现成的西方经济学。于是在这个时期,西方各种经济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广泛的传播,在我们的高校的经贸管理类专业,被确定为是必修的核心课程,这是很自然的。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被称为是主流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运用于我国改革的具体实践,对我国市场化改革是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的。即使面对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即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免税、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使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口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以及继续坚持不懈促进节能减排等等。也仍然可说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但是,西方经济学毕竟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经济学,我们决不能因为肯定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作用。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主流的经济学家,不管他们口头怎么说,实际上是在处处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至有的公然提出市场经济只能是资本雇佣劳动,企业只能是以资本为主体,管理企业的经理永远只能是资本的代理之类的理论,这种企图把改革一定阶段固化,即将资本固化的理论就是完全错误的了。

  事实上,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西方经济学作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由于它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因此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它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透过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揭示了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让马克思《资本论》走红欧洲,在西方热销。也反映了,人们感觉到要摆脱危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对我国来说,改革的深化,就是要从先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就是要创造条件,逐步变为利润而生产到为人的发展而生产,构建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那就是离开了科学。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理论。事实上,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比较精确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摒弃它,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说明其中的道理。科学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原来对立的理论,经过长期争论,后来得到了统一。我想,经济学上这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也是应走向统一的。

  马克思是德国人,《资本论》是以当时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作背景的。因此不好把马克思经济学,说成是东方经济学。但是,马克思主张要建立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又是同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相一致的,不过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吸收了资本主义发展成果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的大同社会。马克思经济学是在吸收和包含西方经济学积极成果上形成的一种人类思想成果。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经济学上这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统一,也是反映着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在全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中医文化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4831.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学家反思:金融危机,我们缺乏前瞻性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2008年风靡中国经济学界的词语“不确定性”,最终没有往好的方向演变——在内外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急剧减缓的调整。时至旧年末新年初,多位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对2008年经济研究的反思性认识显得极具意义。 没

自主创业投资 抵御金融危机,选择自主创业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2月12日,“2009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探讨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的工人就业问题。在此前的两天,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从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鼓励创

风险和机遇绩效评价表 金融危机,全面梳理企业绩效体系的新机遇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发全球企业裁员浪潮,很多大企业都在一波又一波的裁员,裁员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一些特大型企业,摊子铺得太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运行低效,裁员可以让员工产生必须的压力感和紧迫感,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

第83节:金融危机,将带来中国新一轮结构调整(6)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外部环境:这个冬天有多长》  ● 政府应当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李兰:陈总,您所在的企业主要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您对这次金融危机有什么思考?  陈代华:我们最近也在反思,几年前房地产是一个绝对优势的行业,但

声明:《中西文化差异 漫话金融危机,比较中西文化》为网友浅墨扶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