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是指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之后直到本息收回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风险防范最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贷后管理都是农村信用社的薄弱环节,“重贷轻管”的思想根深蒂固,为经营和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成为目前乃至较长时期内应该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农村信用社不仅仅要重视贷前调查和审批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已有资产业务少出问题,少出损失。如何加强贷后管理,笔者结合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贷后管理缺位的现状。
(一)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意识淡薄,贷后管理意识不到位
目前,农村信用社受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信贷扩张冲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信用体系不完善、信贷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重贷轻管”的思想蔓延,部分信贷员甚至认为只要贷前调查好了,贷中审查过关了,贷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造成了贷后管理意识的缺位,形成了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
(二)疏于检查,贷后跟踪管理不到位
信贷员在贷款放出后,特别是农户贷款放出后,大多都在贷款到期前几天电话通知客户,进行催收,很少能跟踪检查贷款是否按照贷款用途使用,是否存在贷款挪用现象,很少关注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及现金流情况,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信贷档案管理混乱,部分存在资料不全、不详细等现象,大部分没有首次跟踪检查记录。
(三)内控松散,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
贷审委没有完全发挥风险揭示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向贷审委的汇报工作缺乏真实可靠数据,贷户经营管理、财务、现金流以及管理层的变动等动态信息不能及时反应,导致贷审委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内部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缺乏长效的信贷管理体系,对基层信贷工作的检查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的调查摸底,致使无法真实反应资产的质量状况,为经营决策带来了难度。
二、关于加强贷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贷后管理意识,完善制度建设
贷后管理意识要到位,首先,要引导干部职工从根本上转变“重贷轻管”的观念,充分认识和理解贷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贯穿到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吃透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达到步步深入的目标。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除贷后检查外,还应包括账户监管、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客户档案管理、问题贷款的处理、贷款回收等内容。其次,贷后管理要形成一项制度。一是结合内外部检查发现的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二是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检查报告的格式,并按业务类型、品种、担保类型、五级分类结果等细分贷后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度,确保贷后检查不走过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的风险项目要加强监控,防范风险恶化。四是加强贷后管理环节的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五是建立贷后管理移交制度,明确界定责任。最后,制度完善以后,还要从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监管要求等方面加强合规性督察的力度。
(二)重视风险管理,强化风险预警意识
一方面,贷款投放后,要对所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并形成书面报告,重点监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贷款用途的使用情况、项目是否正常,客户的法律地位、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贷款的偿还情况、抵押物的价值和质量情况等,持续监测的目的在于强化风险预警,高度关注和防范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风险(包括抵押物价值变动风险、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集团客户、关联交易、人民币升值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和贷款行业调查研究,提高风风险预警能力,制定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重点关注:行业风险、盈利情况、经营动向和高管人员变动、偿还能力(现金流)等。
(三)多方位审视,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狠抓信贷文化教育,强化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充实信贷岗位人员,合理配置,科学分工,确保贷后管理作到位。
其次,要强化贷后管理档案工作。加强对借款借据、用款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征信系统、报表、评级材料的管理。
再次,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信息工作是贷后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系统、银监会客户风险监控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经营决策系统、身份查询系统等,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环保、土地、房产等部门发布的信息,掌握企业管理动态。
最后,要定期进行全面贷后检查,加强账户监管。包括借款人执行合同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情况、项目运行情况、信用状况等,尤其要对第一还款来源进行重点检测和分析。贷后检查的目的在于强化贷款流向管理,防止贷款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