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要快报,铁路要提速,咖啡要速溶,邮政要快递,吃药要速效的“快餐时代”,谁比谁快成为了竞争的准则。但对创业而言,快,未必就是好事;“快鱼吃慢鱼”,未必就是四海皆准的真理。
“快鱼吃慢鱼”是思科CEO钱伯斯的名言,被奉为新经济铁律之一。事实上,中国人对这句话一向甚为痴迷,这也许是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中国人对“快”字情有独钟,美好的东西往往跟“快”联系在一起:快活,快感,快意,快人快语,乘龙快婿,快刀、快马,眼疾手快,快刀斩乱麻,大干快上,快马加鞭,多快好省……甚至“痛”碰上“快”就不痛了。
在铁路要提速,咖啡要速溶,邮政要快递,吃药要速效的“快餐社会”,谁比谁快成为了竞争的准则。但对创业而言,快,未必就是好事;“快鱼吃慢鱼”,未必就是四海皆准的真理。
三株从94年创业的1.25亿的销售额到1995年的23亿用了一年时间,从23亿到1996年的80亿同样只有一年,实际上企业注册资金只有30万,四年间增长了160000倍。“坐在火箭上”的三株总裁吴炳新在1995年10月预测:三株公司到世纪末,就可以做到900亿元到1000亿元规模,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没过一年三株就已轰然倒地。
广东太阳神升起的速度比太阳还快,1988年创业,1989年至1993年迅猛发展,年产值由4300万飙升至13个亿。沈阳飞龙也是一飞冲天,1990年从注册资金75万元起,4年间完成销售额20个亿,实现利润4.2亿元。山东秦池酒挟央视标王之威,第二年销售收入9.5亿元,利税2.2亿元。1996年,爱多VCD产值达到2亿元,1997年就猛蹿至16亿元。
最新的案例是地产界狂飙突进的顺驰黯然出局,利用资本市场快速扩张的东盛科技在大牛市到来时饮恨离场。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点全是风光一时的“快鱼”,从拔地而起迅速串红到轰然倒塌偃旗息鼓,一般不超过五年,基本逃不脱“一年崛起,二年辉煌,三年落幕”的生命周期。“问题”爆发之后,基本上撑不了几个月就彻底解体。
再回头看一看我们的“慢鱼”的状况,我们身边就有三个很熟悉的典型例子。一个是民生21金维他,一个是青春宝抗衰老片,还有一个是前列康。前者是国内第一个多维元素类OTC药品,今年已经22岁;后者则是最早的保健品,已经29岁高龄,差不多是保健品同行平均年龄的10倍;前列康品牌1985年问世,20年来也是笑看多少同行起起落落。
与四年增长160000倍的三株们相比,金维他们可谓“龟行蚁步”,1984年问世,到2001年,销售额还只有区区8000万元。可是他一旦发力,却后劲十足。从2001年开始,21金维他稳步上扬,2004年完成销售额8个亿。青春宝片剂更是如此,29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我不求一时输赢,要的是长生不衰,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企业竞争比的是耐力而不是冲刺,就好比是跑马拉松而非100米,起跑快并不意味着最后的冠军。上来三板斧一砍就气短手软的企业,怎么可能笑到最后呢?
教训在前,但我们赶速度的热情并未减退。每年百分之一二十、二三十的发展速度还觉得不过瘾。要我们的企业家放弃兔子速度而改学“龟步”,不太现实。但我们的成长轨迹可以是“台阶式”而不是“抛物线式”。也就是在高速增长之后,有意识的调整一段,把速度降下来甚至不增长,即使外部形势好也是如此。
创业之初发展太快或者太顺,矛盾和问题容易被掩盖和积累,心态也容易浮躁。从而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失真,往往过于乐观而盲目盲动。如果基础没有打实,外部形势一旦变化,或者某一突发事件局部危机,就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企业竞争,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比的不是谁比谁快,而是谁比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