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一个比较流行的、同时也是企业界领导人经常喜欢引用的概念,是中国企业拥有所谓“本土优势”。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本土优势,似乎从来没有人能够清晰地加以阐述。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一个论坛上,主持人张维迎教授就提出过这一问题。当时在座的五位嘉宾,包括北京首创的刘晓光、希望集团的刘永行、爱立信的张醒生、亚信的丁健及海航的陈峰,都只是笼统地表达了乐观。其中刘晓光把首创的“本土优势”定义为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与政策支持;刘永行虽然强调希望集团在与外资(如正大集团)竞争中已建立起的竞争优势,但同时又从言语中流露出希望政府对农民有更多的补贴。换言之,这两家分属国有和民营背景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应该承认,在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支持确实从来都是地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但问题是,这种优势是不可依赖的。为了加入WTO,中国政府已经对外资做出了各种承诺,并迟早要让外企享受国民待遇,而外资企业也必然会力争获得这种待遇。当时在场的丁健一再说明亚信是“本土企业”,就连张醒生也强调爱立信在华经营多年,已经是一家“中国企业”了。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它也很难对一家效率低下的本土企业长期扶持,而对一家在中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的外企另眼相看。所以说,本土企业试图依靠政府关系与外资对抗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什么是本土优势?
那么究竟什么是“本土优势”呢?迄今为止,国际管理学界对这一问题并无明确的回答。
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著名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概念,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世界经济论坛也每年都发布我们熟悉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但是,大多数人都未能准确理解这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的真正含义。“国家竞争优势”并不是指一个国家的本土企业针对境内或境外的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指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给所有在境内经营的企业,包括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带来的优势。换句话说,国家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本土优势,因为外企也能享受到国家竞争优势。譬如,国家竞争力排名中的一些主要指标是政策的公开性、政府的功能、金融体系、硬件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劳动力市场、法制的完善等,这些本来就是一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如果指望政府的政策向本土企业倾斜,那本身就会影响公开性和法制上的得分,进而削弱国家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尽管管理学界没有指明什么是本土优势,却对外企所面对的“非本土劣势”有所阐述。史蒂夫·海默早在1960年就提出跨国公司在投资对象国会被迫付出一些特殊的成本,这也就是后来管理学者所称的“异国负担”。跨国公司要同本土企业竞争,就必须利用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技术力量、管理程序等),并把这种优势输送到国外的子公司中去;另一方面,也必须让子公司利用当地的优势,向本土企业学习和靠拢,以克服这种“异国负担”。管理学界对于前者,即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可以输送到子公司,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后者,即向本土企业学习什么,则很少涉及。
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在国际竞争中,本土企业并没有什么“本土优势”,所以跨国公司无从模仿。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其次,更有可能的是,确实存在着“本土优势”这个东西,但跨国公司却难以获得或学到,所以只能把战略重心放在了传输自身的优势上。如果情况是后者的话,那么中国企业就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市场内的本土企业一样,相对于外资企业有着一种天然优势,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利用这些优势。
发现“本土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本土企业并不理所当然地具有本土优势。至今为止,我们得到的证据都是间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跨国公司的“异国负担”之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合资企业与外企相比,也拥有相对的优势。这个方面中国的例子最具特点。这些相对优势可以表现在交易成本(例如搜寻和建立销售渠道的费用)的减少,也可以表现在企业“合法性”的提高(例如不易成为民族情绪宣泄的对象)等等。但是,合资企业拥有的 “本土优势”,是不是本土企业一定也有呢?或者本土企业即使拥有这些优势,在缺乏外资伙伴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释放”这些优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一定都是肯定的。
这里并非要说明哪些是中国企业的本土优势。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艰巨。发现一个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是企业经营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极大的意义。发现自己的本土优势同样困难。这里只是想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做一些提示,以期引起中国企业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准确地发现自己的“本土优势”,这样才能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获胜,因为基于本土性的竞争优势一定是不可模仿的。真正的“本土优势”肯定是企业在本地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它具有“途径依赖性”,一个成长过程完全不同的外企是无法形成这样的优势的,这类似于张维迎教授经常提到的所谓“偷不去”的核心能力,但他着重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一般不是短短几年时间就可以做到的。战略管理则认为,具体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资源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土企业顾名思义必定拥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或许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