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写给涉世未深的你:你是你的奇迹》
寻找我的精神“教父” 1997年,大学三年级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个啤酒集团实习结束,就背起包来了北京,到北京广播学院找一位黄教授。因为对他很崇拜,想成为其门下弟子,特先来拜一下山头。

由于是暑假,没办法找到教授,盘缠也用尽了,只好去北广校园里一个建筑工地做小工。每天和水泥搬地板砖,干13个小时,拿19块钱。同时继续寻找教授,还给他写了一封信,隐约记得信末一句是,“北广的女生真的很漂亮。” 那时候正读《红与黑》,一举一动都模仿于连,喜欢通过折磨肉体来锤炼自己的意志,所以拼命干活,干了一个月,人瘦了十几斤。一天,工友告诉我门口贴了个寻人启事,是找我的。过去一看,原来黄教授竟然收到了我的信,派学生到工地来找,并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课题研究。就这样,我这个泥头垢面的打工仔像丑小鸭变天鹅,无限幸福地进了导师的研究所,在课题组做了两个月助手。 古人有为了求学而“程门立雪”的传说,我在给教授的信里把自己称做“黄门立雪”。虽然后来并没有报教授的研究生,但这段经历成了我一生难忘的幸福回忆,成了我不断追求上进的动力。 往前追溯,给自己找一个导师、一个精神世界的领路人,是我中学以来最渴望实现的梦想。但是,父亲太忙了,我只感受到了敬畏,老师们则只显示出了浮浅,所以在整个少年时代,我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像一棵没有园丁灌溉和修剪的树苗,浑身都抽出枝条,却无法长得更高。我就这么磕磕绊绊、懵懵懂懂地长大了。现在的我,对自己的少年人生有太多的遗憾,时常痛惜自己这颗天才的种子没有遇到好园丁,只好“泯然众人矣”。 我很神往欧洲的“教父”习俗。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会寻找一个品德高尚又有智慧的人做孩子的教父,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引,做孩子精神领域的启蒙者。这样,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教诲,对人生和未来的疑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 在我看来,无论是少年还是青年,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导师。于连的精神教父是个落魄的退休军医,却教导他树立了一生的理想,即做一个拿破伦那样的人,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虽然于连为了难以实现的理想最终走向悲剧,但也可知道导师对一个迷茫的少年有着多么巨大的鼓舞力量。我经常梦想自己能遇见一位白发飘飘的智者,我为他拣起桥下的草鞋,他给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平实的道理,帮我看清楚前方的路。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的问题,我首先建议他寻找一个“教父”,做自己的人生的导师,哪怕他找到的是一个古人;如果将来我老了,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我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给年轻人提些不错的建议,如果他们愿意听我唠叨的话。 我经常梦想自己能遇见一位白发飘飘的智者,我为他拣起桥下的草鞋,他给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平实的道理,帮我看清楚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