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古典管理”现代演义系列之:帝商》
而那个自以为是的孔明则和我相反,烧钱做推广,曹魏集团就等着他们消耗殆尽,然后反手“以心为刀”,尽屠傻猪。 “忍”,不是说你处于困境,没有任何力量,仰人鼻息,要忍气吞声,那只是普通之忍。普通之忍,是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是被动的,无奈的,始终你会觉得痛;而帝商之忍,是“以心为盾”,先“铁了心”,再主动用心去做盾。你“以心为盾”都没人能耐你何,当你有一天以心为刀时,则天下利器,尽如刀泥。 历史链接 从历史事件分析,足够的耐心常常使曹操取得胜利,而过于急躁是他每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官渡相持的时候,兵力和袁绍相差很大,只能勉强保住城池不失。曹操怕支撑不了,派人问荀彧对策。荀彧替曹操下了决心,并且以超凡的远见指出“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果然不出所料,形势真的发生了变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赢得了官渡的胜利。官渡之后,袁绍病死,袁尚继位。袁氏实力犹存,曹操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果然,曹操一退兵,袁谭、袁尚就内斗。袁谭失败,前来投降曹操。后来曹操西进乌桓,郭嘉病死。留下遗书,这就是著名的辽东战略:“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孙康献上二袁首级。至此,北方完全平定。曹操的这些胜利,几乎是在忍耐等待中取得的。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放弃了南下据点,全面进入战略防御,发展北方生产,继任者也基本沿用这一战略:凭借强大的优势,敌人无可奈何,不必担心威胁更本;而按兵不动,等待敌变,再集中力量击溃。而蜀国则不断消耗兵力,导致两国的人口和经济不断拉开距离,最终蜀汉败亡,而孙吴采用类似曹魏的以守为攻战略,但毕竟实力远远不如曹魏,在内部腐败情况下,曹魏出兵一举灭亡吴国。
![第39节:这一次我决不瞒你(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43851654496.jpeg)
帝商第七段修为:狠——无狠不帝 如果狼对羔羊不狠,就要变成青草;老板对市场不狠,就就要变成乞丐;成功的企业家在商界不狠,就不可能成为帝商。 所以帝商的第七段修为就是:狠。 无狠不为帝。我在前言部分已经讲过:一金铸成千滴泪,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非常之事,必须有非常之人来完成。 你说我残忍,是的,我认了,但是每个企业家,都是一样的,借全体员工的智慧,借全体员工的血汗,积累财富。一个国家的政权也是如此。 我借王垕的人头,世人都说我狠。我在和袁术火拼市场的时候,发不出工资给员工吃饭,没办法,得开除王垕。但是,下棋都知道,两害相侵取其轻,弃车保帅。成功的战争都是这样——利用小部队,吸引对方主力,然后集中自己的主力,打击对方命脉。而在作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注定“小部队”是要牺牲的。这叫牺牲小利益,完成大战略——市场上多少老板,都是通过利用某些经理人,或者牺牲员工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超额利润的。比如说,钻空子,出篓子,被人捅破了,找个替死鬼浸笼子。 大家还说我在选择接班人上“狠”:对曹植太狠。如果是赤壁一战我成功,那么继承大统的必然是曹植,大家都知道一开始我很看好我最聪明的儿子曹冲,而后我看好曹植,重点培养的也是他,但是后来为何给小丕当董事局主席?因为曹植不够狠,我不能选他——刘备、孙权的那些儿子们身上你就可以看到了。那就是教训。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刀,什么是血,什么是业绩。 狠字不必多说,也不好多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世间铜钱一样臭。成功的商人都是狠的,只不过狠的方面各有不同。大家不要笑企业家狠,也不要怨企业家狠,因为能成为帝商者,都是狠字上面一个点: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