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古典管理”现代演义系列之:帝商》
大话孙吴HR 孙碧眼:高瞻远瞩的家族式人脉经营 东汉后期,三国之中,孙吴集团在前期三代领导人的掌控下,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家族式管理的成功模式:孙坚开辟,孙策扩张,孙权守成,逐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一带富庶的膏腴之地,和曹魏集团、刘蜀集团鼎足而立,跻身称霸市场的前三甲。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业难”。孙权参加完18岁成年宣誓仪式,刚从父兄手里接过董事长兼CEO的职务时,正是市场老大曹魏集团在统一北方后,试图垄断全国市场的前夕。孙权之所以能够守住他的财富,皆因他成功利用“关系”学,用“大家族”的理念选拔优秀的人力资源,打造家族式的人脉,成功经营公司。 “哥们,俺信你!”的家族式用人观念 孙权当董事长期间,曾经任命过四位执行总裁(大都督),不过他不是到工商管理学院找MBA,也不是到曹操刘备处挖空降兵,更不是自己一手培养提拔,而是听最信赖的哥儿们推荐。而这四位执行总裁,居然是互相推荐而做上第二把手的。

第一位是五星级明星人物周瑜。周瑜是个具有策略式执行力的人物。 孙权上任伊始,刚开始学习怎样看财务报表,曹操就发MSN告诉他:我“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曹操说得好听,对刘备进行“会猎”,就是“共同做市场”,其实孙权明白:这好像沃尔玛对一家小百货商店说,MM,咱们拍拖吧,然后把你对面那家姓刘的小士多“搞掂”,咱俩共同把这个小区的生意做大。真实的意思是说:要么让我收购你,然后你搞掂那个姓刘的小士多,要么我就“强抢民女”,用规模兼并、整垮你! 这时,公司里的各级主管基本主张接受曹魏集团的收购。犹豫不决的孙权想起了大哥临终时对他说:管理问题问张昭,市场问题找周瑜。他二话没说,就任命周瑜为营销常务总裁,由他来决定销售策略。 当公司的高层都在暗自掂量未来的老板曹操会给自己发多少年薪和原始股时,周瑜和孔明已经想到学习拉登叔叔,对曹操船上的货舱进行恐怖袭击——火攻。这一把火将曹操烧出东吴市场,并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第二位任是鲁肃。鲁肃是个具有战略式思维的人物。 周瑜在临终前遗书推荐鲁肃接班,“哥们,俺信你!”,孙权谁都不问,便立即任命他为常务行政总裁。 早在孔明到东吴游说联合抵抗曹魏之前,鲁肃就借为刘表吊丧之名,探听到了刘备将抵抗曹军,从而确定孙刘必然联盟。而赤壁大战后,鲁肃明白,如果孙刘纷争,那么,曹魏仍有实力吞并东吴市场。于是,主动提出借荆州市场给刘备,这样“有借必有还”,其实是在社会媒体上宣布了东吴集团对荆州物业的所有权,并且这样刘备的竞争产品就不会做过东吴市场来;而曹魏的销售团队如果再南下,必会争夺荆州,就是由刘备去抵挡——孙吴集团就是这样开始过上没有市场压力的安逸生活的。 鲁肃和孙权同榻而卧,谈公司经营时,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其实是一篇完全足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的世界级战略策划书。只是诸葛亮在三国舞台上既做导演又是影帝,大红大紫,人们不大注意《榻上策》这种铂金剧本。但整个东吴集团后来的发展和挂牌上市,全部是以《榻上策》为最高战略指导方针而实现的。 和周瑜不同,鲁肃是用行政的手段,兵不血刃地实施了他的销售战略。 第三任是吕蒙。吕蒙是个具有战术式执行力的人物。 鲁肃生前推荐过吕蒙,鲁肃死后,孙权就立即任命他为常务销售总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吕蒙,但却是个喜欢看《市场营销学》的黑社会老大,自学成材、文武兼备。他一上任,就从狗仔队那里打听到关羽被《三国FORBES》(福布斯)评为全球年度最骄傲狂妄的经理人。于是利用关羽的骄傲大意,马上发挥他行走江湖时的看家本领——悄悄在夜里打劫,将借出多年的荆州物业拿了回来,并夺走关羽放在保险柜里、还未汇给刘备的所有销售利润。不过这吕蒙做事是走一步算一步,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会给东吴集团带来什么样的危机;更糟糕的是他打劫回来后就“翘了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