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殇惑7

 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殇惑7


第十一篇:“企业诚信”万物之首

企业应该有一种长远发展观,凡事立足长远。如果企业为了短期目标而不顾客户、供应商利益及忽视社会责任,一味强调自身利益, 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对方利益,一旦恶名传出去,形成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则不再有客户愿意下订单、不再有供应商敢向企业供货。这样,最终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企业自己。

无独有偶,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同样的发展轨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工商业,到20世纪初开始向海外销售产品,但绝大部分产品粗制滥造,或质量低劣、或仿冒欧美名牌产品,使得全世界各地一看到“日本造”产品马上就联想到假冒伪劣。二战之后,日本企业闭门思过,认真反思公司过去的行为,认为假冒伪劣产品不再是兴国之道,只有良好的诚信才是企业真正的发展之道。于是,日本企业开始在产品质量及商业诚信上狠下功夫,终于创造出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

从清朝初年开始,山西商人就垄断了中国北方的商品贸易和整个民间金融系统,甚至插足亚洲其他国家金融事务。当时的清政府既无财政部也无银行,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控制几乎失效, 而山西商人则起到了实际上控制北中国整个金融体制的作用。

企业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晋商经营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诚信。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晋商在北京的各家商号被洗劫一空,账本都付之一炬。这时,商号完全可以待查清帐目之后再兑现银票,但是北京山西各商号的老板决定不再查清帐目,而是直接按照客户存折上的银票数额兑现现金。40%在京的山西商号因此而关门倒闭。

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发行了晋钞,阎锡山失败之后,晋钞贬值为25元兑现一块新币,当时太原最大的商号“大德通”完全可以按照1 :25的比例兑取存款,但是“大德通”没有这样做,而是仍然按照战前的兑换比例和晋钞的原有价值兑换给客户。结果,“大德通”商号损失惨重,随后不久关门倒闭。

从这二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商人的经营原则中有一种超出利润本身的价值理念。在这一价值理念中,信义和基本伦理才是终极目的,而利润本身是第二位的。当时,所有山西商人的商号店铺里都供奉着关公像,用“义”和“诚”来团结同仁、取信客户。晋商中人流行着两条最著名的谚语:

“信贷无诀窍、诚信第一条。”

“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晋商能够在500年时间内称雄于中国北方信贷市场,操纵黄河以北地区中国所有民间金融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诚信”原则,在于宁肯把自己全部赔光也不让客户吃半点亏的精神。

小老板和短期老板立足于眼前利益,为了10尺之内的金钱而不惜牺牲诚信和人格;而大老板和长期老板则立足于长远,把眼光放在10万公里以外,甚至连自己身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都考虑到了,他们把诚信作为万物之首。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改变民企诚信状况,关键是老板心态的变化,老板必须认识到“尊重他人财产权”和诚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具备“成信第一”精神境界的中国民营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做久。

当下,中国企业大部分老板的“重要因素排列表”是这样——本公司第一,客户第二,员工第三,供应商第四,基本忽视社会责任。而欧美国家公司老板重要程度排行榜是:客户第一,供应商第二,员工第三,本公司第四,始终会强调重视社会责任。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下,中国企业在与客户和供应商发生冲突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的都是对方的利益;而西方大部分企业则是尽可能兼顾双方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对方的利益。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的观念是:企业老板应该本着“宁肯自己损失,也不能让他人吃亏”的原则。

这样做表面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是由此可以树立起企业和老板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拥有一大批忠诚的合作者,而这才是企业真正赢得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牢固不变的诚信原则:

契约精神:经济来往中一开始就必须制定严谨的商业规则,交易双方的职责、义务、权利及违约责任都必须清楚明确,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就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

舎得之道:如果合同之外发生的不可预料的经济损失,就应该本着“宁亏自己,不亏客户”的原则,宁可把自己全部赔光,也不让客户受半点损失。决不要靠拖欠员工工资来增加资金周转量,一旦员工失去对企业的信任,则企业永远不再有向心力。

双赢思维:对于供应商和客户,应永存双赢思维意识,永远不要存有博奕的心态。原因很简单——当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博奕策略时,对方也会采取同样的博奕手段,如果双方的关系完全成了一种博奕关系,那么最终吃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诚信也是一种文化,“诚信再造”也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重塑,一旦真正形成“诚信文化”, 企业就真正赢得市场、社会、人心才取得长足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篇、构建综合能力体系

构建民营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需要将企业综合能力看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而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在这个系统中,决定和影响企业综合能力强弱的各种因素构成了系统的结构要素。

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是这些因素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是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构建民企综合能力体系须从外部影响与内部影响两大因素着手:

一、民营企业综合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

1、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关系

主要是指参与竞争的双方在市场中的位置。就竞争双方的竞争领域来说,一个企业和竞争对手企业的竞争行为可以上溯至生产要素市场,但主要是在产品市场中。因此,从企业竞争时所处的产品市场位置来看,本企业在市场中是属于在位企业还是进入(挑战)企业的地位,或者是该市场中的领导者企业还是追随者企业,都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2、市场因素

从市场类型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中的哪一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中,市场势力赋予本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或劣势)地位,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相对于初期市场而言,成熟市场的企业间竞争会更规范。同时,在市场广度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融合,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竞争还可促进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同时应对本土外资企业的竞争挑战。

3、政府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间接影响企业竞争,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产业政策对企业竞争产生直接影响。政府还可以增加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也可以通过对保护和激励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或经济手段,改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4、国际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全球资源分配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环境的瞬息万变,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已从间接日益走向直接。例如全球经济走向、油价、资源消耗品、汇率等,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战略制定及日常营运开展。

二、民营企业综合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民营企业综合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指企业内在的经济因素。企业综合能力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企业的异质性,也就是不同企业的内在经济因素具有差异性,体现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所掌握的能力并不完全相同。

1、资源因素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并被用来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总称。一般来说,最简单的企业资源分类就是将其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有形资源包含了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三种资源。资本资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由于市场竞争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应该主动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升级。如果不积极地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升级,会使资本资源的优势逐渐弱化,从而成为阻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限制条件。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能动性、最基本的资源,它不但能转移价值、而且能创造价值,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同时,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资源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必备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无形资源则包含了企业组织资源和企业战略资源。实际上,组织是交易得以进行的一种机制,它是个体或个体集合之间的一种稳定的交易模式。在企业有形资源的流动、分配过程中,组织制约并影响着企业要素的协同效应,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战略资源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资源,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对企业发展的规划以及企业对产品品牌的塑造,包括战略规划、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产品品牌和精神风貌等。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寻求生存的竞争问题和在企业内部解决合作问题的反映,最终体现在企业竞争力的变化上。

2、能力因素

能力是企业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完成某一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能量。能力不是资源的集合,而是企业内部所形成的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复杂关系,它是企业在环境变化下自发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反映在企业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之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能力因素包括企业组织能力、经营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和企业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

民营企业企业家应该学什么,才能提高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的能力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家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看懂企业、熟习经营和精通管理。看懂企业有“三懂”,即懂行业、懂系统和懂运作。

民营企业只有冲破传统观念约束缚,树立起现代化的观念才能引导企业的进步。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让人感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此的难以捉摸。但是,只要企业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就能站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影响与内部影响两大因素,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第十三篇、“人权”与“生存权”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高于资金、厂房、设备、技术的最重要资源。这一观念已成为当代全球工商企业界的一致共识。事实上,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民企老板并不多,而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又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老板则更少。在大部分民企老板思想中,企业各种要素的重要程度排行榜是这样的:1.资金,2.技术,3.设备,4.项目,5.人员。人不过是完成利润的工具,“以人为本”不过是平常嘴上说说而已,真正的做法是“以钱为本”。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世界万物之所以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有精神和灵魂的存在。而人是万物之灵,企业里有灵魂、思想与自由意志的只有人,而其他的要素都是靠人去调配、去改变、去创造的。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

我敢肯定:至少有90名以上的老板拿不出《劳动法》,有95名以上的老板说不出《劳动法》里的具体内容。我还敢肯定:在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中,真正认真阅读过《劳动法》的不足5%,95%以上的民营企业老板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劳动法》。

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真正发挥人的万物之灵作用,要成功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达到以下这些的要求:

第一、本企业的“人”必须具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现代化国际化思想观念;

第二、本企业的“人”必须对公司有着高度的忠诚感,工作100%的全身心投入,而不是80%;

第三、本企业的“人”必须稳定,不会出现经常流失的情况;

第四、本企业的“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而在一个员工最基本人权都无法得到满足的企业里,上述是根本做不到的。原因如下:

第一、凡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思想,且工作能力极强的中高层干部都具有自我意识强、自我维权精神强的特点,他们不会长期在一个每月只休息两天的公司工作,总会想办法寻找机会离开;

第二、凡要求员工对公司100%忠诚,公司首先必须真正关心员工的生活疾苦,尊重员工的权益,把“关心员工”的口号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员工100%的投入。而有些民营企业不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且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不可能让员工绝对忠诚于公司。

第三、凡要企业员工稳定,公司必然为员工长远利益着想,把员工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人来关心呵护,只有这样,员工队伍才可能稳定。但是,有些民营企业不跟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让10多名员工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员工们心理上没有一种“公司是我家”的认同感,都抱着一种“打短工”的投机心态,只要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会马上跳槽。

第四、凡要求企业员工有较高的创造力,就必须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创造力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层次,而如果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求等)都得不到满足,怎么可能产生出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需求呢?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老板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有多少付出,员工们才会对公司有多少回报。关心员工实际上就是关心自己,爱护员工实际上就是爱护公司利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员工们只会为真心关心、呵护和尊重自己的公司努力工作。

事实上,不仅企业管理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中世纪欧洲经历了数百年黑暗的神权统治,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生产力数百年来毫无改进,社会经济及人民创造力几乎被压制到窒息的程度。而以强调人性尊严和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神权被彻底打破,人性尊严及人权得到尊重,个人权利得到法律保障,这才有了技术大发明、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最辉煌的社会进步才得以出现。

“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生存权”,如果用一句话来诠释SA8000的话,那就是——“SA8000的根本作用就是维护企业员工的基本生存权”。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方式的符合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水准。企业不仅仅只是盈利的组织,更必须承担起一种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

世界上没有一个严重侵害员工利益的企业能够长期经营下去。纵观世界所有著名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尽力维护公司全体员工的劳工权益。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如果在一个连基本人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企业里,不会有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更不会有对企业的忠诚。而如果没有这些,企业最后的归宿就只能是倒闭。

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要树立一种“得人才,得天下”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持续的人才提升和企业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策略,形成求才、选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机制 .加大人员的技能开发与能力培养,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三个层面员工关系管理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549.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为什么产业转型升级那么难?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增长方式怎么转,产业结构怎么调,坐而论道的人很多,真正能够实现成功转型升级的还没有出现。河北许多城市工业结构就极端不合理,转型升级喊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贴心服务促产业转型升级

     贴心服务促产业转型升级  西安经开区建区20周年主题报道之服务篇  “建区之初,为企业的程序审批,一天骑着自行车能跑八趟。”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南永春说道;“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总是出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管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殇惑9

第十五篇、转型升级“七大方略” 当前,因为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营经济体遭遇出口形势的急速恶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但是,一个全面反思产业模式的气氛正在生死一线之间挣扎的民营企业中形成,压力下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成为众

技术到管理转型的困惑 转型升级殇惑8

第十四篇、“经理人”职业化的缺憾 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创立之初很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采用家族式管理,首先,创立之初企业家们对待自己的企业就像对待摇篮中的婴儿,只想让他活下来,而日后成长中的问题都是充满变数,甚至

声明:《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殇惑7》为网友樂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