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突出强调质量观念、机制、行为在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注重质量效益。在新形势下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优先建立质量经营机制。下面从质量观念、质量机制和质量工作行为三个方面,谈谈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
一、质量经营的理念定位
质量经营的理念秉承企业核心能力的二大特征,即内部资源(含对社会资源)组合的耐久性和不可模仿性;承认企业个性化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突出“质量”直接参与经营的作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的战略行为理应贯通于日常的企业管理之中。正因为“质量”在经营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构成;这就是现代企业质量经营的理念构成。
二、质量经营机制下的几个质量观念:
1、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观念
大家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质量工作要建立在正确认识市场、自觉进入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因而质量的观念就要从传统的合格率的观念上转变到与时俱进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现代质量观念上来。在这种新的质量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满足顾客需求产品的实物质量”的方针;并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企业制订质量计划、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和评价质量优劣的唯一依据。因此,把质量工作从企业做到顾客,从生产领域做到流通和使用领域,完善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销售的需要,也是企业质量工作本身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观念,它要求跳出传统的最高质量观念;过渡到以顾客需求为第一需要的质量观念,从而形成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企业环境。由于质量有价值的载体是顾客,因此质量是顾客的使用功能,不满足顾客的使用功能,即使是优良的实物质量也不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为什么质量的思维要从传统的合格率转向顾客的全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观念,实际上是使质量的价值通过经营而体现;这就是说,有些不能体现顾客使用功能的质量没有必要投入改进(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质量除外)。因而对产品而言,它所表现的是满足顾客需求的组合使用质量最佳和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某个单项的质量指标最高;也不是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2、质量是战略决策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质量观念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生产质量、设计质量和战略质量三个阶段;在市场饱合的环境中,质量是战略决策出来的;设计和生产只是对它的保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重提这个老问题的新观念;是要求企业面向市场的落脚点是战略决策而不是单一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与时俱进满足顾客使用功能需求的质量来自于战略,追求顾客新的使用功能需要的改进质量同样来自于战略。这就是说,质量战略才是市场与企业的唯一支撑点;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过程管理是质量战略的一种保证形式。
质量是战略决策出来的观念是承认质量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它是企业的灵魂;没有质量战略,只有产品质量指标的保证;这样的企业在市场必定举步维艰。质量战略是企业质量经营、质量策划的主攻方向,质量战略的保证功能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支撑点。
3、顾客价值链全过程最佳组合质量的观念
由于满足顾客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因而顾客价值链全过程的最佳组合是现代共赢理论的体现;这是因为顾客需求的功能是在下工序体现的,如果上工序不满足下工序的需求;则最终的价值功能根本无法体现。
顾客价值链全过程最佳组合质量追求的是社会资源整合的质量效益,它是以最终顾客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此外,它还是顾客价值链上所有企业内部质量成本投入的方向与力度的准则;突出企业各个环节投入产出的权重。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统一顾客价值链相关企业员工的行为;追求最少成本的投入和实现社会资源整合的最高产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所有企业的挖潜都不是各自为政的一味降低成本;而是采用优化组合的形式实现企业满足质量战略要求的最少投入。
4、社会标准化是对市场适应化的管理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结果的竞争。内部标准化它是以标准的行为规范并以经济为手段制约和激励企业每一个员工与企业同步的机制行为。由于新质量的观念是顾客价值链的整合,所以价值链上所有过程的标准化才是新市场化的规范化管理;这就是强调顾客价值链的社会标准化的整体构成。只有顾客价值链全过程一体化的规范行为,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整体适应市场的所有企业和自然人才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
顾客价值链相关组织内部标准化的另一个内涵是所有的内部标准化都要对外兼容和接口,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接口缺陷耗损;以实现内部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社会化管理出效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