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孙武还告诫将帅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带来的危险。《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为将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和气质: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凌辱而失去理智;过分溺爱部属,易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告戒将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战争中,将帅的思想意志、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常可成为对方“攻心”的缺口。因此,古今军事家都非常强调指挥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性格,谨防由于忿怒而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第73节:首善行为模式(1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55539829139.jpeg)
狭路相逢勇者胜,“齐勇如一,政之道也;”所以,要把士兵的勇气鼓动激励出来,这个才是带兵之道。“勇怯,势也;”军队有没有勇气这个和大势有关系,所以许多时候士兵有没有勇气,和大将有关系。 诸葛亮把这种勇猛的人称为猛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吴起打仗前出发说这样的豪言壮语“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我出战只能马革裹尸回来,不能苟且偷生。所以吴起是勇将。 勇非匹夫之勇,勇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冷静理智之勇,是韩信胯下之辱的能伸能屈之勇。韩信之所以能忍,不是其他,正是一种对自己未来事业规划的先知,他将未来的伟业装在心中,于是能够忍受眼前的耻辱。 西方最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样说,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孙子把“勇”放在第四位的原因吧。 (5)将帅的“严” 孙武强调对待士兵要“仁”,但是关怀和爱护都要适度,假若对士兵过分厚养,一味溺爱,违反了纪律也不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所以,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带兵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子兵法?地形篇》具体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意思是,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叫做“乱”,这必然会导致军队失败。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这种治军之法得以保障的基础就是将帅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使军队训练有素,有良好的军风和心理素质。 孙子本来是齐国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后来伍子胥介绍他到了吴国,吴王就问他你兵法这么好那训练一下我的王宫里面的妃子看看。孙子在为吴王操练女兵时,三令五申,吴王的两个宠妃却带头哄笑,孙子下令斩杀两个宠妃,众女兵肃然,没过多久就把女兵训练好了,这是以“严”治军。杜牧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综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几乎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很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对于企业管理者,甚至于最基层的员工,也都要在智、信、仁、勇、严五德上努力下功夫,使人人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孙中山早期思想中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就蕴涵各尽本分的首善思想。如此企业才能更成功,自己也才能开拓灿烂的事业前途。 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五种素养: 智——有经营谋略,了解市场动态,有长远目光; 信——对股东、员工、客户和消费者讲求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