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说完,他洋洋得意地看了看孟子,心想夫子肯定认为我的说法高明。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看到了打胜仗的一个次要因素,而没有抓住关键问题。“从战争全局,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个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连连点头。 “人”是内因,“天”“地”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前进的主动力,是征战治国之本。得“人”,方能治国平天下。 从经营管理来看,所谓天时,一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会影响企业经营;二是经济气候,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战争爆发、股势涨跌、政局变动等,都会影响到企业。

所以,企业在经济大环境中绝对不是孤立的。企业不仅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变化,还要适应和利用经济景气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经济规律,适应和影响政府的政策,创造环境,顺天应人,意在笔先,与时俱进。 企业要抓住市场机遇,一定要顺应国内外客观情势,顺应市场的变化,随时代而变化。特别是对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要敏感,随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而与时俱进;战略上也要与世而移,产品要及时地更新换代。 对个人来说,古人讲天时,现代人讲时尚、时髦,更讲时过境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看来,“时”与人、与事颇有缘分。而谋求个人发展更要时刻把握好机遇,要养成关注时事、国情、政治的习惯。哪怕是交友、求婚、办事,都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才有更高的成功率。 石油大亨善抓“天时” 西方石油大王哈默就是善于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典型: 他是最早会见列宁、邓小平的西方商人。在读大学时,他就因制药业的成功,成为当时唯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因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列宁改而采纳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哈默就成为最早到俄国淘金的西方商人,他把俄国的矿藏资源运到美国,换来俄国人果腹急需的粮食;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改革开放政策后,哈默将在苏俄收集的当时被俄国人鄙弃的艺术品带到美国,又发了一笔财; 罗斯福新政后,哈默敏锐地觉察到禁酒令即将废除,于是他在制酒界大展拳脚; 二战后,民生急需改善,哈默又转向牧业,成为牧业领袖; 六七十年代,他插手石油,成为石油大王; 后来,哈默致力于化工,又成为化工领域的旗帜; 中国改革开放后,他成为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商人之一,受到邓小平的赞扬。 哈默不愧为天时的敏锐把握者。 自古以来的兵法都强调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才能打胜仗。天时占据第一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失人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掌握天时,旁人亦无可奈何。曹操因此势力逐渐壮大。 秦末皇帝暴政,宰相赵高指鹿为马,生灵涂炭,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莫不响应,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瞬间土崩瓦解,此也是顺应天时之举。要是换作个太平盛世,没有天时,即使有人造反,顶多就是一群草寇,成不了气候。 刘克庄的《沁园春》曾叹道:“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但是可惜李广毕竟没有遇上汉高祖,而是英雄末路,一生蹉跎……不仅仅是李广将军,多少英才也就这样沉沦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