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所以说,过于慎重,可能会错过许多成功的机会,所瞄准的目标,很容易被其他人捷足先登。 因此,非得有九成甚至十成胜算才行动的人,会被以七成胜算为行动依据的人打败。从概率来说,九成胜算当然要比七成胜算理想,但孙正义告诉我们,在实战中,情形刚好相反,前者更容易失败。 当然,过分的冒险也是不足取的。 如果只有三分把握怎么办? 我想,如果大胆地去实施,仍然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能牢牢把握住那三分有利条件,而避开七分不利因素,不就成了百分之百的成功了吗? 虽然这种情况也时有出现,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注定要失败。 这就像摸彩券一样,你也可能中大奖,但成功的概率太小,而付出的成本太大,这个险一般人冒不起。 从相反的角度看,七成胜率意味着风险不可超过三成。 将蜥蜴的尾巴切掉3/10,它还能够继续存活,断掉的尾巴也会再长出来。若是将蜥蜴的尾巴切掉一半,它一定会死掉。 由此可知,只能在切除后仍可存活的幅度范围内切掉蜥蜴的尾巴。 换言之,必须将风险控制在失败后仍可重生的范围内,才可采取行动,而失败的最高限度就是三成。 “顶情略七斗”,这种对风险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首善法则,也符合《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所有作战思想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要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调动,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要被人牵。 《孙子兵法》讲究“全胜”战略,这是一个很好的理想追求,什么事情都有个高的目标、有个完满的结局,这是好的。但是一味求全可能会有问题。保证每一步骤的正确实际上是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 近些年来,不断有中国员工在从外企中逃离,他们觉得在外企工作很“压抑”。为什么会觉得“压抑”呢? 因为这些外企有着近乎完美的流程和制度,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只需要像机械般地运转就行了,结果他们创造的天性和个人成长的路途都被堵死了。 虽然在外企及大的国际企业集团,是靠近乎完美的流程和制度管理人,其实也还是存在着“人治”的,只是“人治”的影响因素要小一些罢了,这种“人治”已经小到可以不谈授权与控制,单凭流程和制度办事,就可以将事情办得很好了。 我们要说,小的刚起步的企业主要是人治,甚至就是老板的“一人之治”,而中等的发展中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授权与控制的“人治”来进行管理,这是完全符合规律的一种首善法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单纯的“人治”会存在缺陷,单纯的“法制”也很难完美,所以离开国家或组织的具体情形来谈“人治”和“法制”,这种谈论会显得毫无意义,也无法分出优劣。 那些大的国家或组织多以“法制”治理为主,因为实施“人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君主或首领要足够的贤明,二是他的决策要一贯的正确。这往往是无法保证的,因此法制代替人治就成为必然。 而在小的部落或团体中,“人治”比“法制”更有效率,实施的成本更小,因此,人治就成了这些小的部落或团体的一种管理方式。
![第35节:首善思维模式(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60127289387.jpeg)
许多经典学院派学者都在分析“草根浙商”现象,分析的结果令他们大惑不解。 他们首先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这些“草根浙商”十之七八是农民出身,而且很多都没有上过大学。 他们还注意到,在初创和起步时,这些“草根浙商”既没有所谓的完美战略和流程,甚至也未定好企业发展的远大愿景和目标。 而恰恰是这些企业,却成为了中国最为优秀的民营企业,有的甚至还“活”得很健康,“活”得很潇洒,其原因到底何在? 以首善思维所表述的原理来分析,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找到破解这一困惑的密钥。 从首善的角度讲,战略和流程做到近乎极致的完美,恰恰可能导致整个体制的僵化,并因此而束缚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