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李健熙虽然从企业改革和质量至上中尝到了甜头,但是这赫赫战功并未减缓他的危机感,反而更让他为企业的未来而忧心忡忡:三星从意识到本领还停留在以往几十年来的数量竞争时代,缺乏质量竞争时代所必备的国际化素质和全球化观念,这正是生产效率不高,开拓能力不强的症结之所在。当务之急是:及早培养和大力聘用能同其他国家工商人员密切合作的国际化管理者和全球性经营者。 李健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建了“三星人力开发院”,全力培养主导三星未来、富有创造能力、乐意奉献社会的跨世纪人才。“三星人力开发院”下设5个研修院,分别进行领导人才培养、海外人才培养、外语能力培养、管理技能培训和高新技术培训,每年研修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三星人力开发院”大胆倡导教育方法改革,特别重视双向式教育,竭力鼓励学员们独立思考和思辨争论;学员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公司内每位员工年受训时间不得少于15天,必须学会两门外语,每会一门外语就加薪10%~15%。 李健熙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十几年如一日力主改革,事事、时时、处处洞察着全球企业竞争态势和世界市场发展趋向,从而有的放矢地摆正三星集团的准确位置,使得三星集团发展壮大为横跨电子、机械、化工、航空、汽车、房地产、纺织、新闻、文化娱乐、金融、保险、贸易等众多行业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星集团斥资北美、欧洲和亚洲60余个国家,下辖500家子公司,在全球拥有26所科研基地、45家工厂和20万名员工,雄居世界大型企业“龙虎榜”的第14位,资产达到506亿美元,年利润超过52亿美元。 第二十一式 孜孜不倦的追求

[鲁冠球]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1969年7月,集资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现在,当年的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2004年,万向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208亿元。鲁冠球先后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佳工业企业经营者”、乡镇企业十大功勋、中华十大杰出职工、国际杰出企业家等称号。被浙江大学聘为MBA导师、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在中国的改革舞台上,有些人昙花一现,有些人折戟沉沙,而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一次又一次引领万向不断迈向新目标,始终追逐着时代的潮流,保持着一种旺盛的改革热情,创造了常青树的奇迹。这种旺盛的创业精神,来源于鲁冠球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来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 这个初中便辍学在家的鲁冠球在十几年后的今天被人称作“农民理论家”。鲁冠球并不否认其碰到的最大机遇就是改革开放,这样他的理想才会一步步变成现实。勤于思考是鲁冠球没有被时代淘汰的原因,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读书成为鲁冠球获取知识的最大的来源,鲁冠球通过读书大大地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从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历史使命到股份制、劳资关系与国际接轨,这些经济学的专门术语和涉及企业改革的热门话题,鲁冠球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生动的讲述。已经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他目前已经在国内发表六十多篇颇有影响的管理理论文章。如果说起步的万向集团领头人是凭借一时的头脑聪明而发家,那么发展中的万向集团则是靠知识生产力而竞争于国际。鲁冠球的创业经历,也再一次证明了江泽民同志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精神境界就会随之提高,视野就会随之开阔,就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来。 鲁冠球为什么那么注重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他认为,没有学识就只能生产农机产品,只能停留在发展国内低层次的消费品上,他深深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意欲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赢得科技的竞争才会赢得市场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曾使万向像一只展翅的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遨游。而此时的鲁冠球并没有满足蒸蒸日上的事业,在他看来,要立足市场,必须有坚强的羽翼和过硬的产品。于是,一开始,万向就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机遇,提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工作”的战略方针,把效益与员工的利益紧紧挂钩,依靠技术进步,走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