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浏览器市场而言,微软的IE浏览器无疑是市场主流,其所占市场份额据称高达70%。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还有哪些浏览器呢?笔者粗略数了一下,数量还真不少,其中不乏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比如苹果推出的Safari,可扩展性较强的Firefox,傲游浏览器,iQ浏览器,腾讯旗下的TT浏览器,当然还包括近期谷歌推出的Chrome等等。
虽然有这么多的浏览器可供选择和下载使用,但对多数用户而言还是很陌生的名字。普通用户知道的厂家和产品非常有限,一般来讲不会超过三家。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垄断。众所周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IE借助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大量占据用户桌面,成为市场中的多数,从而掌握了行业标准的话语权。但这种选择对用户来讲是强制性的,带附加条件的,并非市场完全竞争的结果。因而,微软一直面临各国反垄断组织的诉讼和指责,而IE功能上的不完美也使得用户抱怨它并非最好的选择,于是有人开始寻找更加个性化的浏览器。
谷歌李开复曾说:浏览器实在是太重要了。尽管一时之间难以撼动IE的绝对垄断地位,但市场中其它浏览器并不甘心就此放手,也并非毫无作为。相反,它们总是在合适的时机盯准IE的痛处狠咬一口,尽管起步之路无比艰难,甚至可能面临微软的霸权打击,但这股力量仍然在市场中顽强地生长起来,多多少少获得了一点空间。在某些局部区域,Firefox和傲游浏览器甚至已经达到与IE三分天下的地步,令IE颇为头疼。但不可否认,IE非常强大,它仍然是市场中的王者。面对这个庞大的敌人,后起之秀们改变策略,开始了蚕食之路。事实上,以其它浏览器厂商目前的实力和技术,难与强大的微软进行全面抗争,但巨人阿琉喀斯尚有树叶遮蔽的弱项,何况微软的IE并非无懈可击。
若将IE浏览器比做市场中的大象,那么其它的浏览器无疑就是蚂蚁。在这场大象和蚂蚁的战争中,小蚂蚁们都用些什么样的绝招来蚕食IE的市场份额呢?简单说几个。
Firefox是众多浏览器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它的市场策略很简单,支持同一窗口下多页面同时展开,可扩展性强。别看这个小小的改变,恰好迎合了当前用户对海量信息处理的大胃口,这一功能直指先前IE浏览器的痛处:多个窗口给用户带来的查阅不便。因此在Firefox推向市场后,非常受欢迎,很快就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IE浏览器后来对功能加以改进,但Firefox已然先声夺人,获得了市场认可。这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家。
用过IE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人只要打开您的电脑,就可以知道您过去一段时间的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甚至论坛,电子邮件密码等,个人隐私无法保障。针对这一点,一家名叫iQ的浏览器以此为切入点,获得了用户的关注。据了解,iQ浏览器保护的数据包括:收藏夹,地址栏输入记录,密码,浏览历史等。用户可在任意一台电脑上随时获取自己的浏览信息,轻松上网而不必担心隐私泄露。对现代都市人来讲,这款浏览器不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人性化的功能设计似乎更加适合有隐私需求的现代都市人。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iQ浏览器的推出也说明技术始终是为人心所驱使的。
如果说说Firefox和iQ浏览器都是以某个特殊功能取胜,与IE的较量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来势汹汹的Chrome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它的背后是与微软同样强大的互联网世界霸主google。微软是PC时代的霸主,但进军互联网屡屡受阻,现在google出来做浏览器,恐怕是司马昭之心,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二者的战争,更多是市场的碰撞和金钱的较量。
PC称霸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互联网的天。在未来的市场中,浏览器就意味着打开世界的入口,这是离用户最近的地方。IE的垄断地位会不会因为其它厂商的蚕食而被逐步瓦解掉呢?其实对用户而言,多一个厂商就意味着多一种选择;对浏览器厂商而言,多一家公司就意味着多一种可能性。在大象与蚂蚁的战争中,谁说蚂蚁就一定没有翻盘的可能呢?别忘了那句话: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