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儿童医院血液科护士长张德丽因为职来所带来的“耻辱感”,决定离开她从事20年的临床医护岗位。这看似平常的离职,却在该医院血液科病房引起轩然大波——大人孩子都变得情绪低落,甚至纷纷落泪,还有的孩子拒绝治疗。病房里的白血病儿童及家长纷纷写信挽留张护士,并把16封公开信交到记者手中。当张护士长看到这16封公开信后震撼得流泪。不过,她依然没有改变去意……(9月8日《南方都市报》)
黯然逆行在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路径上,张德丽再也不堪重负,终于站出来捅破某种观念和现实的这层“窗户纸”。一个为自己的梦想和挚爱坚守和践诺了20年不弃的白衣天使,从18岁花朵般的季节守望到今天的成熟与芳醇之际,为何突然间转身,抛却所有的与天使情怀相系的记忆和芳菲了呢?
两年恨短,20年好长!在张德丽这种惊心动魄的内心搏击与煎熬中,我们没有看见“上帝”带给天使的“灵魂洗礼”;没有看到社会医卫体系搭建的一双制度性慰藉的手伸到她的身前……最终,天使只能孤独地用一种濒临崩溃的精神理念硬挺着过来。
这一路风雨飘摇,在通往天使的石阶上,哪怕就剩下最后一阶石梯,张德丽最终还是凄凉地退却了。因为,一个人的坚守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坚守,一股强大的南丁格尔精神的“笼罩性”合力坚守,一群人和一个庞大的制度性坚守,才是我们社会之幸,公民之福。遗憾的是,慢慢20年过去了,张德丽未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张德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工作压力太大,有病人带着摄像机、录音笔来医院看病,这叫医生哪敢看病呀?下班后有人提醒我,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医生,恐遭黑打。”是的,当年的选择是为了抵达天使的境界,为之欣喜,为之骄傲,为之付出,为之祈望,而今环绕于她心胸的却是职业性耻辱,却是提心吊胆。
此种心境又何只是忧伤。显然,张德丽这样的精神断裂非一朝一夕所致。希波克拉底誓言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铿锵之声一定经常回荡在她的耳侧。那么,我们当前亟待反思的是,在“天使离去”这个医卫体系失衡的典型标本前,我们的公共卫生守护者究竟该如何应对?到底我们用什么去挽留这些良心医生,如何尽快搭建医患和谐的正常互信体系?
因为,当今社会,像张德丽这样的“逆淘汰”从不或缺案例,四川达州开江县医院原外科医生肖启伟,2004年底实名举报当地医药卫生机构部分领导和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之后一年来处境艰辛,他最终离开医院;哈尔滨站出来与“天价事件”较真的“良心医生”王雪原,最后被圈子重重抛将出去,被众人斥作“叛徒”;湖南举报医卫体制之弊的医生胡卫民,已三度萌生去意……而且,这一个个的“圈”还只是当今社会医卫领域里的冰山一角。
是该整饬医改失败之疲的时候了!我们的社会能使更多的张德丽这样的良心天使不再孤独和神伤,就需要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医疗腐败的“圈”被正义彻底打破;就需要正面医改失败,举社会合力,铲除医卫体系上的弊端,搭建医患互信平台。如此,医卫良知、救死扶伤的正气才能得以树立,张德丽这样的天使才会飘然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