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楼市萎靡、通货膨胀、热钱……正在考验着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东南沿海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让宏观调控左右为难。 越南金融危机、巴基斯坦股市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的金融业不寒而栗,向左走?向右走?让人们彷徨不已。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一味地实施绥靖政策,被掩盖起来的矛盾在日后会更加突出,会让后来者为历史埋单。中国股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历次大灾大难面 前,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缓解之策来回避根本矛盾,为了表面的“稳定”,来诱导投资者前赴后继地涌入股市,结果新一轮牛市泡沫再次破灭之后,发 现以前的“毒瘤”不但继续存在,而且比以前更大,这就是中国股市18年来的真实写照。 这18年来,中国股市“新把戏(造假)不断,老把戏(行政干预)照旧”。直到今天,仍试图用发“通信”、“社论”的“老把戏”来左右市场,结果与10年前 效果大相径庭,市场并不买账。于是,证监会亲自组织几大证券报引导“股市维稳”,交易所也随后公告会员要“维稳”,最后发现没有几家机构“讲政治”,股市 继续萎靡不振。 这时,巴基斯坦传来了“佳音”。6月24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正式执行三大救市政策:一、涨停板幅度从5%调整为10%;二、跌停板幅度从5%调整为 1%;三、政府投入4.29亿美元随时准备救市。这一“只许涨不许跌”的救市猛药,让卡拉奇的股市为之一振。于是,一些好事者也主张中国学习巴基斯坦式的 “救市”模式,呼吁中国政府设立平准基金,让国家来买股票托市。
结果,话音未落,巴基斯坦股市开始新一轮暴跌,卡拉奇的股民砸烂了当地的证券交易所,“只许涨不许跌”的巴基斯坦“救市”模式彻底宣告失败。但是,呼吁中国设立平准基金救市的呼声还没有偃旗息鼓,仍然想继续通过资金推动型的行情来改变颓势、营造繁荣。
对此,笔者坚决反对,因为这种救市模式恰恰是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的根本,也是中国股市市场功能长期不健全、弊端丛生的根源。当前,从制度根源上着手解决股市 问题,化解股市深层次矛盾,完善市场功能和制度规则已迫在眉睫。“强心针”在危机中只能起短暂的作用,依靠“只许涨不许跌”的畸形规则不但改变不了颓势, 反而让市场规则更扭曲,让市场更脆弱,让人更加没有信心。
或许有人会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关键是退什么和进什么?如果是指数的理性回调,正常地休养生息是必要的,但如果像巴基斯坦一样将市场规则倒退,则是市场最大的不幸。
那么,中国股市究竟应该如何改革呢?
首先,应该让高层管理者解放思想,客观认识现代金融市场,充分了解市场的功能,彻底改变“股市就是为了融资”、“发行股票就是为了不还钱”的错误认识,改 变现行的融资、上市“政绩观”。否则,一切修修补补的“维稳”措施都是围绕着融资功能展开,恢复市场信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市场拥有充分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投 资功能,而是为了“圈”更多的钱。
或许有人说,这种认识在高层早已改观了,但是从大量企业依靠股市来脱贫解困的现状来看,股市仍然是一块“韭菜地”,涨起来就来割,割完后再随便浇点水,随时等待割下一茬。如果这种逻辑不改变,中国股民的命运必然就是“鳄鱼进去,壁虎出来”。
其次,要改变当前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者的能力,扩大监管视野,对中国的离岸金融和离岸上市企业也要负起监督职责,避免离岸金融风险由外至内渗透进来。
要改变监管机制,就应该让证监会的监督职能更加独立,让其脱离官本位,全心全意地执行监督职能,将审批职能分离出来,避免王益、王小石等事件接二连三。
另外,随着我国金融混业和金融控股的发展,分业监管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金融现状。“五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格局和不同的监管标准,使得我国金融风险不断滋生和风险割裂,一旦发生危机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实施协调、统一和分类的监管体制迫在眉睫。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已经主张:“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 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此,股市改革单从市场结构、游戏规则上下工夫是不够的,应该从体制根源上去着手改 革,否则各大利益集团的约束和把持,会使得中国股市很难前进。
同时,还要避免行政监管力量的过度渗透和过度干涉,深交所近期的报告明确指出,市场造假成风、市场混乱与监管不力、权力过度渗透息息相关,所以减少权力寻租是净化股市空气和市场执行“三公”原则的关键之举。
显然,在当下提高监管水平,依法治市,严格查处造假、内幕交易、权力寻租等违规和腐败行为也刻不容缓。
第三,应该从完善市场功能的角度去治理股市,而非动用政府资金人为托市、人造牛市。应该及早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否则单边上扬的股市始终是一条腿走路,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市场渴求“维稳”,无异于缘木求鱼。
自中国股市暴跌以来,监管者发布的实质性利好屈指可数,如“大小非减持管理新办法”、降低印花税,以及刚刚公布的“大小非减持情况按月披露”,都仅仅只是 让有漏洞的制度来修补规则而已,而其他类似“通信”、“社论”等引导舆论的行为,都是拿不到台面上的信号暗示,作用有限。
对于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发展创业板市场等完善市场功能的举措,却一直遥遥无期,管理层始终在寻找和博弈合适的时机,可是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时刻都在应付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很难有尽善尽美的时机,管理层应该及早走出时机悖论的怪圈,应该拿出魄力和大智慧来完善市场功能,以利长远。
比如,在市场萎靡、信心不足之际推出这些举措,有人担心会分流股市资金,会给市场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若在股市行情启动后、牛市半途中推出,或许又有人说 这会断送来之不易的牛市,是给牛市添乱;若在股指处于高位之际推出这些功能,又有人担心此举会成为熊市的导火索和罪魁祸首;若在暴跌途中推,成功率几乎为 零。这几种市场情形几乎囊括了牛熊周期,没有一个是合适的时机。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他们的法令和制度改革大都是在危机事件爆发之后果断进行,及时进行亡羊补牢,通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办法来化解阻碍,避免制度漏洞造成的弊端周而复始地侵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实,在目前股市问题彻底暴露、市场做空的动能开始缓和之际,进行制度改革是最佳的时机。尤其是在做多空间远远大于做空空间之际,推出融资融券功能效果甚 好(前提是监管到位),其融资做多的意愿和安全系数远远大于融券做空的可能,如果再错过这样的时机,等股市涨起来之后再推,抉择的困难度更大。
第四,及早推出创业板和债券市场,改变“抓大放小”的宏观管理策略,减少国有垄断型的大企业上市圈钱,鼓励技术创新类的小企业做强做大,以分散微观经济层面中的结构风险。
在目前货币政策紧缩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严重挑战,如果不能依靠资本市场给予资金支持和资源重新配置,那么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出现 “硬着陆”,会有一大批企业因资金匮乏而猝死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半途中。就必然会出现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关闭和民间“高利贷”盛行,其实这就是市场缺乏中小 企业融资和规避风险的场所所致。
第五,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早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积极协调一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一级市场过度投机炒作,防止二级市场“空壳化”。(苏培科)
提示:
笔者在前段时间不断呼吁“披露大小非减持情况”,终于在7月21日起按月定期披露,但是仍然不够,最好让大小非在减持前进行意向性公告,或许对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