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8中国营销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一) 中国经济学家云集的经济形式分析会议结束了吗?结论是什么呢?
结论是一大堆矛盾和疑问:一方面担心石油危机,另一方面又担心外汇储备太多,难道手上的美元不能买石油的吗?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又压低能源价格,怎么能不缺油缺煤缺电呢?一方面高喊紧缩紧缩再紧缩,另一方面又允许负利率扩大扩大再扩大,不控制需求反而破坏供给能降低通胀吗?一方面担心企业承受不了加息的负担,另一方面又不断收紧流动性造成资金短缺,企业活着真的比死了还难受吗?一方面担心热钱太多,另一方面又担心市场没钱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为什么热钱不去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呢?一方面担心出口下降造成失业,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回家乡不好吗?
一方面希望稳定楼价,另一方面又增加交易成本,成交萎缩的结果不正是价格虚高(或虚低)吗?……上面长长的单子还没列到一半,很多人可能已经看不下去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前几天我旁听一位朋友接受一家著名外国杂志的记者采访,这位记者满脸迷惑的脸上写着的问号正是“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吗?”,事实上,从A股阴阳怪气的表现,也可以读出同样的问号——不止飘浮在亿万散户的脸上,也深藏在基金经理们的心中。可是,如果你到北京、上海、深圳,或者长沙、武汉、南昌,又或者在某一个偏远县城的商场餐厅酒店转一圈,你会发现消费旺盛,经济一片繁荣!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第一季度的社会商品零数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0.6%,四月份达到了22%,即使剔除物价上涨的影响,这个指标也达到了13%,并且是处于上升通道。有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比这个更重要?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我们的内需起来了”,不必倚赖出口和投资了,这不正是经济学家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不如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不能解释经济现象,当然提不出适当的对策。甚至于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我们是否已面临严重通胀,CPI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全是含糊不清的。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与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也就无从谈起。除了听到“将紧缩进行到底”的口号以外,还有什么呢?名义准备金率17.5%,再加上央票, 实际的准备金率早已超过30%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把商业银行的钱全部锁到央行的保险柜里(准备金率100%)就万事大吉了吗?很多经济学家(尤其是北大的几位老兄)就像传说中的那位专治驼背的医生——只负责把病人的背整直了,至于病人是死是活,那是验尸官的事。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政府行为(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厂商行为(如价格理论),劳动者和消费者行为(就业和通货膨胀)。居民作为投资者从来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把居民家庭看作投资者的时候,也只是用传统的“财富效应”解释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对居民投资行为的研究局限于金融机构内部的个人理财领域。因此,经济学家对居民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和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完全忽视了现代社会中居民家庭对资产价格的重视不亚于对就业和消费的事实,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死角, 或者说经济学的贫困。作为亿万普通家庭的一员,你更害怕猪肉涨价还是更害怕股市下跌?你更喜欢你的住房涨一倍还是更喜欢你的工资涨一倍?答案可能并不像霍德明先生所说的那么简单“股市是一亿人的事而经济是十三亿人的事”。
经济学的贫困,使得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分析工具(不能要求每一个政府官员同时也是前沿经济理论的创立者), 不能事先模拟政策对经济体系和资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所以不得不依靠试错法(try and error)来应付。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经济规模和资产规模较小,且对外相对封闭的时候是可行,所谓船小好掉头。但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系,作为一个资产规模远超GDP的金融体系,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就好比用开汽车的方法开波音747。没有足够信息和理论推演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推行过速往往带来数以百亿千亿的损失, 象QDII和港股直通车;犹豫不决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像货币政策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如果在去年股市和楼市狂热的时候大幅加息和收紧流动性,并且加快国有股减持,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完全不一样。(参看“加快国有股减持, 暂缓QDII和港股直通车 [原创 2007-10-20 13:06:57]”)
不过,经济学对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忽视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想想美国次按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买了买不起的房子,如果只是居民的消费行为——租了租不起的房子,是不会有次按问题的。J.P.摩根收购贝尔斯通只是暂时解决了华尔街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亿万居民投资者的问题,看看最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困境就知道了。美国的次案问题,本质上是居民的投资理财失误的问题,华尔街所做的按揭资产证券化可能增加了市场风险,也可能分散了市场风险,但不是风险的来源。只是因为“法不责众”的原因,传媒宁愿把矛头指向华尔街,而不是千万计的居民投资者。对于后者,指责是没有意义的,帮助才是急需的,保尔森正在鼓动美国国会批准xxx亿美元的计划,直接援助投资理财失误的居民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不只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世界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如果说次按问题的本质是个人投资理财失误,石油危机的本质则是国际政治博弈。这两个领域都不是以学习各种均衡理论为立出身之本的经济学家们所专长的(张五常先生最讨厌的就是博弈论,因为找不到市场均衡点),经济学家拙于应对是不足为怪的事。面对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即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领先世界的美国,同样需要深入研究,谨慎应对。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其实没有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那么严重,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问题,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是,“不是问题有多严重,而是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所列的许多矛盾和疑问。
中国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要崛起成为一流的世界强国,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既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也包括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外国经济理论(如货币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更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一些具体操作手段。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经济学的框框,建立以居民的消费和投资理财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富有和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瞄准亿万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不是GDP或CPI的微妙数字变化,更不是某一两种商品的价格波动。猪肉是拿来吃的,汽油是拿来开车的,GDP和CPI是我们用来研究经济问题的工具(就像医生看病用的体温表和听诊器一样),都不是经济政策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还有亿万股民都需要我们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