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的广大农民一直处于被“金融边缘化”的境地,他们从没有将自己的“饭碗”与“金融”联系到一起。这种情况,在未来或许将得到改变。伴随这种令人欣喜的变化,农村市场正在上演戏剧性的一幕:作为农村“金融”代表的农信社,正在经历一场“饭碗危机”。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改革的实质就是原有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改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在金融新政效应的催化下,农村原有的利益结构正在瓦解,而农信社的“铁饭碗”在这个瓦解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不怕摔的“铁饭碗”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守护“泥饭碗”的战争。 近些年,各大商业银行为追逐市场利润,相继退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形成“一社支三农”的局面,农信社被动地在农村金融市场确立起“垄断”地位。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垄断”局面,显然不是农信社的初衷,但既成的事实却成就了农信社的“铁饭碗”。由于农村市场仅有这一家金融机构,农信社的信贷资金变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管是农户还是企业,要想获得贷款都只能去求助农信社。这种“只此一家,别无他店”的生意,农信社甚至根本不需要懂什么经营策略,反正贷款的人自己会找上门来,因此在农村把在农信社的工作称作“铁饭碗”的说法非常普遍,很多人都想方设法往农信社里“挤”,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农信社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往往一个人在农信社担任领导工作,他的家人、亲戚也大多在农信社供职。 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缺乏竞争的企业,必然缺乏活力。回顾这些年来农信社的发展经历,处于“垄断”地位的农信社,抱着“铁饭碗”一步步走向“衰落”。经营策略的匮乏,导致了大量历史坏账的出现;管理经验的落后,让农信社在市场化经营环境下的路越走越窄。
![龙珠z银河面临危机 农信社面临“饭碗危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91390247528.jpeg)
农信社的发展,之所以成为一个农村金融的烂摊子,当然不只是农信社自身问题所导致的。政策性任务压力过大,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缺失,都成为导致农信社发展走下坡路的原因。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作为农信社停滞不前的理由,市场经济从不承认“不发展”的理由,而只认可“发展下去”的策略。 国家已经为农信社确立了改革、发展的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农信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种机遇不仅是来自央行的巨额资金扶持,更是发展思路、发展平台的提供;而挑战的内容则是日益惨烈的竞争,相对于机遇,改革带给农信社的挑战更加严峻——这是一种不成功即成仁的生死抉择。 监管部门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举措,预示着农村金融市场一场没有硝烟、但却极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随着各路资本蜂起,一场贴身肉搏战将是农信社“饭碗保卫战”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国家政策将农信社的经营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而一个县级城市的金融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各路资本的进入必然造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新洗牌。从市场定位以及农村业务熟悉程度来看,农信社在面对外来竞争时,其实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农信社现有的水平与各路资本较量,恐怕很大一批农信社无法避免被“清洗”的命运。据悉,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农信社的退出机制。这就意味着,如果有农信社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无法跟上市场的节奏,那等待它的命运只有一个——退出市场,彻底失去饭碗。 市场经济中从来没有什么“铁饭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适应市场竞争,与市场的脉搏一起跳动。农信社的命运现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具备了“与狼共舞”的勇气和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守住自己的“饭碗”。如果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今日的“铁饭碗”,在明天就可能变成“泥饭碗”,甚至彻底丢掉饭碗而“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