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6月1日起,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开始实施,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禁止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个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塑料袋的重复使用率,减少塑料袋的废弃。塑料是一种化工产品,它的发明一方面为人类带来的生活上的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塑料的特性,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这也是“限塑令”出台的背景条件。当然限塑不是“禁塑”,是引导使用者合理使用,较少环境污染。
从“禁塑令”中不禁联想到了银行卡,银行卡的主要原料是PVC(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作为发行银行卡的银行,也应该出台“限塑令”,限制盲目追求卡量,减少大量的卡片造成的社会和生态污染。
银行卡市场前景广阔,尤其信用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信用卡发卡银行已经达到了20多家,银行卡发卡行更是达到170家之多,各发卡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了“跑马圈地”的招数,从2003年到现在的5年时间,中国银行卡市场发卡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截止到2007年底,国内银行卡已经达到15亿张,其中信用卡将近1亿张,而实际发卡数量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这些数字一直被一些权威部门引以为豪,但是它们真的这么有价值吗?
信用卡业内一直有种说法:信用卡发卡要达到几百万张级就可以实现赢利。因此各家信用卡发卡银行不遗余力地在过去数年间以快速提高卡量为第一要事,这也就出现了“某某银行信用卡发卡*千万张”、“某某银行实现发卡*百万张”的宣传口号,一时间58年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万斤”、“亩产过长江”之类的口号在信用卡行业中兴盛起来。
然而,让我们看看隐含在大规模、大范围、不计成本发卡背后的一些现象:
1.“睡眠卡”比率居高不下。盲目发卡导致很多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申请了信用卡后,弃之不用,还有人碍于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的面子,帮忙完成任务申请后成为“睡眠卡”。据不完全统计,各行的活跃卡比例仅为其卡量的1/3到1/2左右。另外,集体办卡充卡量后集体销卡现象比比皆是,令发卡银行哭笑不得
2. 持卡人“一人多行卡”、“一行多张卡”的现象极其普遍,据中国银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一人拥有2~3张信用卡比例已达50%,其中1%的人拥有的信用卡超过8张。我本人就有十家银行的信用卡,卡量就更是多达四五十张,而这些卡量都计入银行发卡量中,销卡的数字不再减少,所以银行发卡量总数是含有大量的水份的。为了提高卡量,发卡不惜推出“套卡”,一套两张卡已经是小儿科了,最多的已经达到一套十二张星座卡,再加上“迷你卡”就达到二十四张,有的银行甚至直接宣传这些卡片可用于“收藏”。
3. 信用卡目标客户高度重叠、高度趋同:先是定位于高收入行业管理人员,政府、事业单位等“工作与收入稳定”的人群,发卡银行争先恐后向其发卡,很多人已经谈卡色变。经过几年已经开始向大众人群渗透——无收入的大学生、低收入人群,甚至退休人群也成为银行“亦步亦趋”的信用卡客户。信用卡潜在的信用风险已经显露,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后,信用卡逾期率逐步攀高,国内信用卡风险或许随时也会爆发。
发卡量的激增,不仅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甚至是导致发卡银行盈利困境的原因之一,从部分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信息中分析,各行信用卡单卡交易量远不足以支持其盈利与风险的平衡,而且,非理性的信用卡营销和广告文化,对持卡人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银行和商家对刷卡消费方式的培养及信用卡透支功能的过度宣传,直接导致了一批每逢月底便要收到多家银行欠费清单的 “月光族”,甚至是“卡奴”。而且,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激增,还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或合法或违法的信用卡套现行为,一些不法中介开始进行空卡套现,暴露出商业银行信用卡循环信用业务环节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如此发卡,也造成了大量卡片原材料的浪费。手机充值卡原来都是卡片,充值完毕就要废弃,现在已经向纸制充值卡过渡,甚至鼓励采用银行转账支付手段,节约了大量的资源。银行卡也应该有所借鉴,延长有效期,减少卡片制作的数量。延长有效期、减少无效卡的发行是最根本的办法。通常现在的信用卡有效期为三年,期限到了以后银行直接寄发新卡,旧卡剪掉废弃,而实际上信用卡在三年的时间内,由于使用情况的不同,损耗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完全可以不用更换新卡。延长有效期后,银行可以提供随时换卡的服务,根据持卡人需求,随时提供更换新卡服务,而不必统一换卡。
信用卡也应该提出“限塑令”,减少卡片总数量,其根本还是在于银行发卡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思路的确立,减少盲目发卡,提高用卡质量才是赢利根本。否则可以建议银行既然发了12星座卡,那就再发一套28星宿卡,接着发行56个民族卡,然后发行梁山108将卡,最后发行中国上下五千年卡。还可以发行地球动物卡,分海陆空三套,每种动物发行一张卡,天上飞的,海里游的,陆地跑的,几十万种动物可以实现卡量迅速有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