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不足之处: 1、重庆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较晚,力度不够。 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金融中心所要求的开放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开放程度低。以2005年为例,重庆市进出口总值为42.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0.9%,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为5.2亿美元,远低于东部同类型城市。其次,金融开放层次低。目前重庆金融业中只有银行和保险有外资机构进入,而证券、期货、基金、投资银行等没有外资机构进入。第三,金融开放的规模小。目前进入重庆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业务规模小,截至2006年6月底,重庆4家外资银行的存款规模只有8148万元,贷款规模接近14亿元,基本上没有给重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带来金融冲击和金融革新。
金融机构数量少,银行,证券,保险数量多,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少。货币经纪公司,证券融资公司,金融租货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有的甚至是空白。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少,外资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有大的突破。
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一方面,重庆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来决定,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加之重庆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客观上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
专家提出: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十五”以来虽先后支持36个多亿原始创新项目,但对677家重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要求有点杯水车薪。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发展缓慢,相比较深圳创业投资公司193家,创投资本130亿,中小企业板不仅为高新技术上市又为创投公司提供了退出机制,创业投资十分活跃,重庆则需要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险投资公司。
十几年来,重庆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重庆上市公司无论是从数量,质量,直接筹资量及证券交易量与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差太远。三峡库区金融体系脆弱,缺乏造血功能。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的强力支撑。一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区内的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05年成渝经济圈的城市化率仅为36.8%,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均超过70%,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金融结构失衡。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遇到了依附于行政区域背后的行政壁垒,没有形成经济区的战略联盟,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 据笔者统计,重庆市2005年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共计2762.04亿元,占全市各项本外的货款余额3779.3亿元)73.08%。截止重庆2005年12月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14850个,贷款余额536.1亿,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4.2%。这里不难看出,重庆13.8万户中小企业,只有10.7%的企业在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1倍。 从货款结构看,截止2005年12月底,国有企业贷款996.21亿居第一位,有限责任公司贷款737.75亿,居第二位,民营企业贷款230.67亿,居内资企业货款第5位。从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货款总计923亿,制造业718.24亿居第二,重庆房地产业401.62亿居第三位。金融业61.30亿居12位。重庆市建设金融中心,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产业[如电动车等]又为金融中心带来支撑。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在2008年3月15日说,香港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口约20万人,占全港总就业人口的5.4%。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拥有大量金融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大学以及金融业界多年来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均投入很多资源。特区政府每年投入超过500亿港元培育本地人才,改革教育体制,并推出多项措施吸引境外专才来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香港拥有商科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从1996年的26%增至2006年的32%。香港业界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计划,让他们获得实际经验。目前全球金融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香港特区将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巩固和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推动重庆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抓项目,而是抓人才聚集,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4年末为50835人,这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金融人才显然不足,香港金融人才20万人,金融家璨若群星,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栋梁。深圳,北京、上海金融人才济济,他们活跃在波澜壮阔的金融中心的建设舞台上。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未完待续)蔡律 2008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