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大盘,始于一个十字星,最终以暴涨暴跌折腾一溜够然后收场。 周三大涨147点,周四大跌192点,周五又大涨82点。亦喜亦悲,非神经坚强者不能坚守于市场之中。 尽管在日线上出现了历史性的“十连阴”,但从周线而言,也就是个并不起眼的五连阴而已。 见惯了什么叫折腾的中国市场参与者,面对这样的行情,除了叹服只剩下无语。 “所有的信息都会反映在这个市场上”,事实上,如此反复无常的市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案,它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目前宏观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和认识分歧之巨大。 分歧巨大是坏事,它有可能引发如上所述的暴涨暴跌。同时,分歧加剧也并不全是坏事,它也说明,至少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对未来市场的看法已经由普遍的低迷看空转向能够让做多者重燃激情。 对后市的所谓分歧,事实上就是对未来通胀压力的看法。 通胀压力会加大是普遍共识,但能否超过市场预期,超过市场可承受的底线看来并不那么一致。 市场参与者的底线之所以分歧巨大就在于,对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通胀环境下创造“风景这边独好”的看法。 的确,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在亚洲的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承担了过多的期望和压力。中国经济是抵消来自美国的衰退阴影的希望所在,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就和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样,更应该是个历史的机遇。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风景这边独好”的先例,关键在于,管理层能否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思路,在既有市场环境下顺势而为,继续创造发展和增长奇迹。 我们看到,自中央召开的各部委及各省市主要领导人会议之后,一系列的新出台的措施表明,决策层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在相对较高的通胀指数下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对两类能源产品的提价措施。这是在5月份CPI稍有回落后抓紧时机推出的措施,虽然颇出市场意料,但时机还是十分适当的。 对两类能源产品价格进行上调,为的是保护居民生活,并且,在很快时间内对相关类的用户比如农林交通等产业采取了稳定政策。正如理论界所言,这可能是改输入型通胀为内需型通胀的方式,这应该是在现有内外部条件下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可承受的较高通胀压力下保持较高增长率,或许就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趋势。从而,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也可以根据大势适时调整。在面对比如地产、金融等面临困境的板块而言,来自政策层面的信号可能正在告诉你:出现一个拐点的时机或许已经悄然到来。这从北京的住房公积金考虑正在拟定贷款新政,商务部准备下放外商直接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的备案权等都能看出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