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读过曾仕强老先生的《中国式管理》,尽管他在中国管理培训界声名显赫,虽然这本书的市场营销做得也很好。 我是通过品读张羿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文章》,来了解和认识所谓的“中国式管理”。 一、罕见的连续式批判 从量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大型。通常我们能见到的批判性文章,不过5篇。今年3月以来,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上发表的《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文章》竟有27篇之多,犹如中流击水,颇为壮观。 写批判性文章,是一种苦差事,它需要研读人家的作品,找出似是而非的错误、片面的观点、需要商榷的问题等等。写批判性文章,还是一份容易得罪人的活,批者言辞激烈,被批者能够欣然接受的,古往今来,尚不多见。因此,我敬佩批者的睿智、勇气和辛勤,也敬佩被批者的虚心、宽容和接受。 从质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精品。一篇文章有几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就已不简单,何况是二十几篇文章,篇篇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实在不简单。通读所有文章,不仅大部分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而且文笔流畅、刀光剑影,可读性特好。
二、理性的批判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文章》所展现出来的批判点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0多处。在此不打算一一列举和评述,概括起来,主要批判点位如下: 第一,批判了“中国式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怀旧、浮躁和妄言。文章指出:“中国式管理在喊出偌大的口号后,所亮出来的却是生锈的铁矛。”“中国式管理的错误在于,它不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定义中国,而是从怀旧和光宗耀祖的角度来定义中国。”“不要把民族自信心与古代文化联系起来,不要盲目贬低西方文化。”“中国有优秀的哲学,西方同样有优秀的哲学。”“我们必须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第二,批判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所包含的假说、模式和路径。文章指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既然只是‘管理哲学’,完全没有必要提升到‘中国式管理’的高度。如果只是探讨中国哲学如何融入现代管理,原本也无可厚非。而一旦把这一学术取向提升到‘中国式管理’的高度,甚至试图以此来追求管理的世界大同,事实上是对自身的致命戕害。”“儒家文化固然优秀,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儒家文化世界第一,儒家文化可以取代西方文化。事实上,儒家伦理并不优于新教伦理。”“中国哲学+西方管理科学”,这种理论模式的超级虚构是徒劳无益的,是中国式管理的海市蜃楼。
第三,批判了“中国式管理”所谓的“三大主轴”。文章指出:“所谓‘以人为主’不仅是一个逻辑上不清晰的概念,也是一个不符合事实的概念。以此作为中国式管理的‘主轴’,是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因道结合’并非中国人的特长。而是全世界都一样,且有人做得比你好,那凭什么说是中国式管理的‘主轴’呢?”“变革乃当今世界管理革命的主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跨国公司为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变革与学习能力,并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学习与变革体系。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懂得变革之道。相反,倒是中国企业不思进取,不知‘依理而变’。”
第四,批判了“中国式管理”思想所包含的浅薄性、腐朽性和欺骗性。文章指出了所谓中国式管理存在着“六大无知”、“十大糟粕”和“七个陷阱”。
第五,批判了“中国式管理”所列举的虚假典范或案例。文章指出:“王安电脑公司败落印证了中国哲学与西方管理制度的不可调和性。”“台湾中钢的成功之道,中国哲学加西方管理科学,这是对中钢模式的错误解读。”
作者在批判了“中国式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之后,又通过数篇文章逐一解读了施振荣、李嘉诚等企业领袖的文化观,联想、万科、TCL、华为、海尔等大型企业的文化与管理,以及大邱庄经验、南街村经验、华西村经验、大午经验等等,为批判提供了翔实有力的支撑,同时指明了中国管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定位——后现代管理。
三、批判的意义
从学术批评角度看,这是一次难得的大型理性批判。它具有抑制浮躁、澄清认识、及时纠偏和指正等作用,如果传播得好,引起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那么对中国学者正确创新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大多是以美国企业为样板的。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及其著作不断受到中国传媒与管理培训界的追捧,各种引进学习活动此起彼伏。在学习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与超常活跃,也使得外国同行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管理学者和讲师们,不甘落后,纷纷学习、体会、总结、讲课、出书,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著作开始不断涌现。
不甘落后,积极创新管理思想、模式和工具,力争在世界范围内作出中国人的贡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种意志和努力,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个人直觉,当今中国,在管理思想方面,创新成果刚刚步入产生阶段,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重大创新成果还不多,还需要积累和沉淀。
当今时代,知识信息层出不穷,各种论著纷至沓来,常有顾此失彼的感受和鱼龙混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比较经济的阅读方法,是先看网上书评,而后确定是否值得泛读和品读。考虑到此次管理思想批判的重要意义,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我会再读一读曾仕强老先生的《中国式管理》。
备注:此文首发《中国管理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