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源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活动中各种相关资料的来源,是支撑其信贷业务活动的诸有关要素的通称。它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1)对象性信贷资源,包括信贷市场、信贷客户、信贷产品、信贷资金。(2)主体性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营运机构、信贷营销员、信贷管理员。(3)控制性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规模、存贷比例、信息技术、信贷制度。将信贷资源划分为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个不同层面,不仅是为了理论研究上的方便需要,而且更具有实践运作上的重大意义。它是深入研究揭示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内在结构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必备基础,从而是探索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博弈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决定于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效率、品质和效果。而研究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优化问题,必先正确认识和把握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内在结构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内在结构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突出表现为 :
1、信贷资源配置空间的广阔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支行体制,其分支行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在国外也逐步 设立了一些分行(代表处)。信贷资产又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资产,其业务空间自然涵盖全各分支行。这一现实特征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经济利益主体的众多性,从而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2、信贷资源配置质量的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数以千计,各分支行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积累水平、企业整体素质、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法治环境等影响信贷资源配置质量的系统外部作用因素,在影响程度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从影响信贷资源配置质量的系统内部作用因素——信贷资源配置管理素质看,各分支行的信贷资源配置管理的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决策能力、内控能力等信贷资源配置管理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信贷资源配置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系统外部作用因素何内部作用因素双重差异性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行的信贷资源配置质量往往是不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
3、信贷资源配置工具的多重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众多,系统庞大,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层次多、环节多、难度大。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信贷资源配置质量,往往采用多重配置工具。主要表现在:行政手段配置与经济手段配置并用,对信贷资源配置实行二级准备金(称作系统调节基金更为妥当)、贷款限额制、存贷比例制、信贷授权或转授权制、贷款分级审批制、信贷责任制等配置工具。
4、信贷资源配置导向的集约性。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积累水平、企业整体素质、社会信用环境、金融法治环境等系统外部因素的差异性,以及系统内部信贷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别性,导致了现实各分支行信贷资产质量何信贷资源使用效益具有显著差别。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信贷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推行集约经营,在信贷资源上着力于实施集约配置,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的积极有效运用,使信贷资源增量尽可能多地配置于贷款质量好、风险低、效益高的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使信贷资源存量从贷款质量低、风险高、效益低的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向贷款质量好、风险低、效益高的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位移。
5、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多极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成千上万个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其所受的客观时空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自身所具有的信贷文化(经济理论知识、信贷业务知识、信贷政策法规常识、职业道德素质、信贷行为目的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水平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些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多极性。如有的行为主体为了在党政领导目前表现制政绩,在信贷资源配置行为上将突出贷款总量;有的行为主体立足于本行经营的优质、高效、安全发展,在信贷资源配置行为上将会统筹兼顾规模、质量和效益;也有的行为主体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人情关系,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将会产生扭曲行为,等等。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方向和力度的差异,对信贷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起着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6、信贷资源配置运作的多层性。在国有商业银行大系统里,信贷资源配置运作的多层性突出表现在:从信贷规模分配(贷款限额或存贷比例)上看,具有总行 一级分行 二级分行 支行四个运作层次。从贷款审批环节上看,至少具有信贷调查岗调查 信贷审查岗审查 有权审批人审批(按授权、转授权情况可分为若干级次)三个层次;贷款额越大、风险越高,则审批层次越多。信贷资源配置运作的层次越多,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行为主体也越多,往往会降低信贷资源配置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业务竞争,还会给贷款责任的划分、认定、追究加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