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是因为受到地震引发的灾区短期内气候的异常,导致大量的雨水在短期集中流向了“堰塞湖”,而“堰塞湖”又因为地震的原因导致很多山体滑坡阻断雨水的自然流出。
随着不断的短期内强降雨所带来的水位暴涨,严重威胁到了下游居住的人们安全,由于我们一时找不到更有效的疏通渠道,只能进行定向的坝顶爆破以及引流分洪的紧急抢险,这是我们从近几日从“堰塞湖”所看到的和听到最多的信息。
正是这些信息让笔者深有感触地想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基础货币美元的不断贬值,这种巨大的落差是导致一些地区和一些国家陷入困境,一些国家和一些资本因此而获得暴利,大量的国际资本为了分享到或者规避掉风险,正在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国, 截至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仅4月当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增加了745亿美元,相当于每小时增加约1000万美元,这跟堰塞湖的洪峰没有区别,其导致的结果当我们开始感到威胁的时候,也许也会无奈地炸开我们金融的堤坝。
从目前堰塞湖处理分洪泄流来看,显然是我们没有充分预估这种风险,也就是在我们的金融政策出台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未来潜在的风险,尤其象中国目前商业银行所有的股权都可以让境外资本深度介入,就会跟建行股权这种在商业社会“公开游戏中”所必须被接受的贱卖。不是中国的金融不能开放,而是要看我们是否具有了开放的到这种程度,不久前央行放开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资本账户监管,可以说已经在我们并不牢固的金融大坝上龟裂一些裂缝。
而现在无论从四大商业银行还是到地商业银行,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境外资本身影,这是绝对有问题的,就是现在最全球化的美国,却依然严格控制外国资本介入本国的金融体系,我们有多少金融企业进入了别人的金融体系,只有在这种对比中,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所谓的开放已经在埋下丧失未来自己金融的主导权。
这从我们不断面临的通胀还是过剩中,都可以发现央行的政策正在鞭长莫及,从刚刚披露的深圳四大商业银行违规贷款第二套信贷房,为什么在我们央行如此关切投资信贷过热的情况下,那些国有的商业银行还会如此做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违规呢?既然是国家的政策,为什么还会有人去违背它呢?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这样的政策违背了市场化的商业利益,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这些所谓的国有商业银行,从某种角度来看,在争取国家政策的时候也许是国有商业银行,而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也许比那些非国有的商业银行更胆大,这也再次充分暴露了我们金融体系的制度弊端,这也是央行很多的政策落不到实处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金融体系怎么会不产生风险呢?
那么我们如何来分洪泄流呢?难道在金融市场上也采取炸坝行为吗?那是绝对危害的行为,金融市场就不可能跟“堰塞湖”一样可以进行这种操作了,这就涉及到我们必须要有预见性,也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去看待世界的金融市场,及早地疏通好分洪泄流,而且要把这种集中汇集的强降雨,分流到那些我们需要灌溉的缺水地方去,现在是南方在涝北方在旱,我们的经济领域也是如此,过剩的行业资金都想挤进去,需要资金的行业得不到,这既是资金逐利的表现,也是反应我们不够配套的后续政策,所谓政府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同过一系列的引导政策,让资金既沿着逐利,也沿着国家宏观需要的产业政策流动,因此我们的金融体系需要疏通和理顺,也就是要把这种国际国内追逐利益的驱动,转化为我们经济的引擎动力,而不要一味地控诉和抱怨那些“强降雨”的资本。
笔者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通过这种现象去看到问题的本质,就跟在大地震中那些倒塌的学校,在我们安葬好遇难的同胞之后,是必须回过头来反思的,为什么那些倒塌的都是学校,学校的建造质量一定是除了问题的,而这种问题已经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伤害,但我们是否会吸取教训呢?我们是否有更好的监管体系一样来监管我们的金融质量呢?
“堰塞湖”可以炸坝分洪泄流,也可以让这些水白白流走甚至还在一定成都上毁坏我们,但我们的金融市场却绝对经不起这样的“炸坝”分洪泄流,我们一定要防范于未然,我们不仅要分洪泄流中国资本市场的过热,还要充分充分利用好这种“热钱”所带来的另外一面积极意义,这也许就是“堰塞湖”分洪带给笔者最大的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