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行宣布将再次提高准备金率1%至前所未有的17.5%。央行的数量调控手段的运用几近极限。
![国家宏观调控 关于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的近期市场观察](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00613984981.jpeg)
环顾周边,美国已经表示减息周期结束,欧洲央行也开始暗示加息,之前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越南则已陷入经济危机。从商品市场来看,国际油价迭创新高,对中国的经济运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胀已经很明显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加息有利于平抑物价,这一点并无争议。问题在于,加息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也会导致自身的经济减速,抑制通胀的利益却是各国都能分享。因此,有观察家认为,各主要国家的央行处于微妙的博弈之中,大家玩起了“谁先眨眼睛”的游戏。观点有趣,但不无道理。 从年初开始,中国一直在提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口号。但今年以来,即使实际利率已经为负,中国一直对加息持极其审慎的态度。这里面一是持续降息的弱势美元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可见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今年的奥运,明年的60周年献礼,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在用的手段包括: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行政限价,以及负担日益沉重的财政补贴,等等。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正倍受争议,更为关键的是,对这些政策的运用究竟能撑到什么时候。 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多企业表示运营艰难,特别是缺乏足够议价能力的制造业客户更是诉苦连连。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方面在劳动法出台后也压力骤增,而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却非常有限,出口企业更是面临美元结算却贬值得深不可测的压力。珠三角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加工制造企业停产、外迁,这个浪潮何时才能结束,蔓延至何处才能结束,仍未可知。作为投行人士,我深深地期望能在国家的产业转型中更多地帮助那些有核心竞争力、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企业,特别希望企业家们能有更多的智慧,冷静面对与顺利渡过目前的困境。 有关5月份的经济运行指标即将出炉,市场传言CPI环比有望回落,5月份由于四川地震事件对经济运行的短期影响也将明朗化。假如果然如市场预期,应该说基本面仍然可以看好。事实上,作为这些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延续,两位数以内的通胀率仍然可以接受,适当地调控下实现经济软着陆仍有可能,中国今年的经济走势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