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摘要: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发展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经济下行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创新和业务转型步伐,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监管部门也应创新监管机制和政策,为我国银行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壮大提供宽松的环境。

关键词:改革创新经济周期  风险管理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如何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进行持续的稳健运营进而在稳定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仍在探索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谈谈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因应之道。

一、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状况

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具有的一种普遍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是“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过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受世界经济格局、经济体制基础、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分析GDP增长率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五次周期性波动。第一个周期是从1981年到1986年,第二个周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第三个周期是从1990年到1999年,第四个周期是1999年至2001年,自2001年至今,处于第五个周期之中。

从目前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看,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价格调整、生产资料价格走高等因素,通货膨胀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去年8月后连续五个月CPI同比上涨一直在6%以上, 2008年1月份达到7.1%,创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预计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在高位运行,但由于消费、投资、出口以及产业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可能出现下行趋势。而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导向看,控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11月27日召开会议,在部署2008年的经济工作时,把坚持稳中求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也由1998年开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2007年的“稳中适度从紧”和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央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发行定向央票,紧缩力度不断加大。预计2008年仍有加息的可能。如果国家加大调控力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实有效的话,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在所难免。

    2、经济波动对银行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作为宏观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既决定于经济体的基本面,又对经济体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基本经济层面不健康,银行一般难以独善其身,反之银行如果坏账累累,必然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学界的研究,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当经济运行处在向上爬升的阶段,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而当经济运行处在下行阶段时,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孰为因果,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总的经验是,经济繁荣时银行的利润增加,资产质量也较好;而经济衰退时,银行的利润减少,不良资产会增加。当然,不良资产的暴露一般滞后于经济的波动。

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可以从银行不良资产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上看出来。我国不良贷款增长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990年的10%上升到1993年的20%左右。三是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三次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均受到了经济波动的影响,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轨迹基本吻合。

3、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银行业有深刻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按性质来划分包括放松银根、紧缩银根和稳健货币政策三种。从长期看,不论那种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都利大于弊。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防止经济过热、出现大起大落,而稳定协调的宏观经济大环境是商业银行健康运营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短期来看,放松银根对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而紧缩银根给银行带来的更多的是冲击与考验,其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后,银行在减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也加大了清收力度,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压缩,但是市场上的信贷需求并没有立即相应地缩减,这种供求矛盾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影响银行的效益,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一方面,银行出于控制风险考虑,将贷款营销对象进一步锁定在少数规模相对较大、当期效益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垒大户”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这些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新一轮宏观调控影响而出现问题,会给银行带来集中风险;另一方面是信贷投放行业结构趋同现象突出,并具有“顺周期”的行业投向的特点。目前,不少银行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偏好房地产、电力、制造业、电信、教育、交通等行业和建设项目。由于这些授信对象大都具有项目工期较长、自有资本较少、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三是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经营难度加大。在紧缩银根的宏观政策下,银行信贷减少,而一些企业在银行不提供新贷款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进而影响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最终可能引起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上升。当然,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影响的时滞因素,潜在风险将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四是流动性风险加大。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等冻结了银行的部分资金,使银行业的整体流动性风险增加,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

二、在经济波动中银行的经营与风险防控

以上说明的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一般性关系,对于银行个体来说,在经济波动中的经营方式各有千秋,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措施也千差万别,效果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提高认识,顾全大局,主动服从,既要在信贷总量上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意见,又要在信贷投向上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以积极的态度和辨证的眼光看待紧缩政策给银行业带来的困难,把困难视作动力和新的机遇,不怨天尤人,奋发图强,加快改革创新和传统业务转型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完善公司治理

基于其脆弱性(Vulnerability)、外部性(Externality)和信息高度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特殊特点,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尤为重要。而只有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才能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在经济运行风险加大的情况下,这方面工作尤其要加强。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索,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其中不乏创新之举。以渤海银行为例,在2006年成立时,除建立三会制度,制定完善各种章程和规则以外,公司治理的创造性举措是设计了独到的产权制度。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集合资金信托形式吸收自然人资金入股,通过若干民营企业组建民营投资公司方式吸收民营资本入股,这些都是国内首创。多元化、科学化的股权安排为完善公司治理奠定了产权基础,不仅有利于渤海银行最高权力机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拓宽了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有利于社会居民通过股权投资直接分享渤海银行快速发展的经营成果。

2、加快传统业务转型,提高综合经营能力

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出现,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经济下行和国家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则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说明商业银行只有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规模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向重视质量效益的集约型、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业务转型,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信贷投放的过度依赖,才能有效避免经济下行进而信贷紧缩带来的风险。目前,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展综合经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受到我国银行的重视。个别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经达到10%以上。要创新发展,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不创新发展,将来面对的风险更大。当前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并不能说明银行搞金融创新错了,搞综合经营错了,而是说明在创新中要作好风险识别、信用评级和金融产品的定价工作,要防范道德风险

 加大力度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3、加快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

银行业就是在经历一次次繁荣、衰退和一次次困难、危机中成长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每次困难和危机都是一次历练,银行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尤其是风险控制能力都有提高。对于经历经济周期的经验不很丰富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种锻炼值得珍惜,要好好利用。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在经济上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不大,但是下行时,管理水平的高低立见分晓。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高盛公司能够幸免于难,而花旗、美林等银行则受到重创,说明在风险管理上,高盛公司技高一筹。所以经济下行以及紧缩政策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集中测试和考验。次贷危机中部分优秀银行受损以及最近法国兴业银行发生的案件都说明,即使是风险管理经验丰富的外国优秀银行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经验尚不丰富的中国银行业,应该更加努力。抓紧推进建立完善压力测试系统、建立完善客户分类和信用评级体系、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能力。总之,应扎扎实时做好各项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的建设工作,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监管机制及政策的创新和调整

面对强大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发展壮大是当前的主旋律,因此,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银行业监管。不论是在经济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应把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只有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更有效地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一方面需要银行自己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下,请监管部门相应创新调整监管框架、机制以及具体监管政策,为银行的改革创新活动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1、建议监管部门适应银行业综合经营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创新监管框架和机制。在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的金融法人分别发放业务牌照的监管框架下,以单一法人、全功能银行方式开展基金、信托、证券承销等综合业务,存在市场准入上的困难;而以全功能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也是部分国外优秀银行采用的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框架和机制,允许我国银行以全功能方式开展基金、信托、证券承销等综合业务。

2、建议监管部门在业务资格年限审查方面适当放宽限制。有些金融业务,比如离岸银行业务,监管政策要求银行必须连续经营3年且无不良记录才有申请资格。对于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优秀的业务团队以及开展此类业务的技术和能力的银行,监管部门应放松年限资格限制。 

3、建议监管部门提高对低风险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审批效率。我国银行开展的有些创新是属于低风险、相对简单的创新,建议对此类创新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比如自助理财港。该模式是我国银行借鉴国外先进的渠道管理模式提出的全新银行服务模式,将自助银行机具自动化服务和人工服务相结合,在为客户提供开户、开卡、销售咨询等大部分非现金交易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网点现金管理的风险,是银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探索。监管部门有必要比照离行式自助银行进行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建议监管部门对不同经营状况的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对于风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管控水平较高的银行,在适当的范围内,应鼓励其在资产证券化、信贷产品上的创新行为;对于中小银行,在流动性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防止个别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影响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本文发表于《华北金融》2008年第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08641.html

更多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起到的作用那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银行的金融创新不单要增强自身经济实力,还要符合当代的基本国情,不但要适应时代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后期,我国银行业面临资金融通的各种难题,许多中小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商业银行也不能详细的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和中小企业的健康运营状况的信息

如何提高员工执行力 谈谈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企业执行力

企业执行力是体现在企业执行并实现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能力,目前我行商业银行普遍执行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分析。一、商业银行执行力不强的表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执行力不强,一是表现在基层组织,二是表现在总行职能部门

加强安全生产业务学习 网络银行加大业务创新 加强安全管理

网上银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大趋势。对用户来说,网上银行方便、快捷、高效,节省交易时间和成本。随着无线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办理银行业务。对银行来说,网上银行简化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数

声明:《加大力度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为网友沸騰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