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8年,中国的金融形势一直忧心重重,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的汇率,股市与资本的流动性。
为此笔者本文对中国金融市场之人民币升值谈一些个人看法。
人民币汇率飙升留给经济学者以及管理层的思考。
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已经累计升值4.27%。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顺利过了7:1的关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如今“破7”,已在经济学者、金融人士以及笔者的预料之中。
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3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50亿美元,同比少增97亿美元。
但是外汇储备不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减少,还将继续扩大。
目前,来自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大升值幅度的呼声一直存在。虽然从长期看,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等带来的复杂背景,这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也是对中国金融管理层的智慧考验。也是经济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居民和企业手中的外汇资产“缩水”,一些出口企业因为屡屡发生的贸易摩擦陷入生存危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际“热钱”源源流入……
从金融角度分析,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利弊皆有。就进出口而言,主要是降低出口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出口减少。本币过快升值会导致出口的快速下降,从而使国家面临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从资金流向看,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以及股市。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攀升,带给中国的并非仅仅是“人民币越来越值钱”的喜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日益走高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两难选择,中国应充分作好应对准备。
同时,人民币升值进程正在改变着国际金融市场及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
笔者认为,研究人民币升值必须与美元贬值一起研究。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6.992,人民币进入“6时代”。这只是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速升值的一个缩影。进入2008年,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仅用1个季度的时间就走完了汇改两年多来1/3的升值路程(自2005年汇改至2007年底,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为12%)。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和不安在中国国内随处可见。
事实上,在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人民币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复杂局面,加速人民币升值又可能因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而加大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国应该如何调整人民币的升值策略,使得人民币的升值更利于国内经济形势?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可能会对部分进口商品价格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物价上涨;但另一方面,激化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不断上调的利率和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预期,会刺激更多的外汇资金流入,扩大的货币投放反而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加速升值,到底能否抑制通货膨胀继续恶化?
由于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升值的确有助于遏制国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造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升值本身在投资者那里形成了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套利热钱的流入将会带来更大的外汇储备、基础货币和流动性,而这会加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如何解决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通货膨胀,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改小幅渐进的升值策略为一次性大幅升值策略,通过一次性升值到位来打消投资者的升值预期;第二种是在维持人民币原有升值策略的情况下,加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管制,以减少热钱流入。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中存在着奇怪现象,我们看已经走过的路径,特别是去年人民币升值加快,而通货膨胀仍然高出,两个现象并存,这已经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有的专家指出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来抑制通货膨胀,这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存在这种思维的专家是用美国的观点来看中国,其实国情不同,结果就完全相反。
人民币升值以后,我们的通货膨胀在上升,这种通货膨胀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外部的,资源价格在上涨,必然带来通胀压力。因为我国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内部供给又严重不足,而我们无论是在开采技术上还是在资源板块上,都与资源比较丰富和市场效益比较高的国家相比。
而这一轮的通胀压力实际是来自于农村。我们简单地把农村推向城市而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这是战略上的缺失。更多的农民不愿意养猪种菜,是因为很辛苦而且所得的报酬非常少。所以我们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效果值得深思与研究。
笔者认为,要想根本的抑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不是人民币升不升值可以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问题。要在农业板块加强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
而解决农村的问题,必须是长期的有效的连贯的政策,同时由于科学化、机械化以及现代化的实施,新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与分流也将对就业以及城市的压力加大,因此也是一个新的题目给了管理层思考。
而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对国内通胀压力没有缓解正是金融管理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无法用西方经济学进行指导的。为此笔者一直反对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这就是根本所在。
考虑到我们是粮食净出口国,而通胀主要压力来自农产品,以及我们是制成品出口大国,我觉得,人民币加速升值对抑制通胀的效力是有限的。这就是与欧洲美国不同的原因之一。
研究国际金融的人士十分明白一点,当本国货币大幅度升值,将失去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由于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存在加剧通胀压力的可能性,再加上不断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已经给一些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政策?应该如何调整?怎样的升值策略才能既缓解国内物价上涨压力,避免对国内出口行业造成重大打击,同时又有效防止外汇资金流入进行套利交易?
不管人民币升值策略如何,出口行业注定是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牺牲者。问题不在于通过改变升值策略来挽救出口行业,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补贴出口行业因为升值而发生的损失。目前由于出口增速已经显著下降,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升值的空间基本上已不存在。因此,最理想的政策组合是,人民币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更加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以及针对出口产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西方国家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候就有干预的先例,并不是说干预了就不是市场化了。因为现在市场存在风险,必须干预。泰国从2004年12月进行资本管制的干预以来,它在次级贷款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小。所以,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去采取应有的行政手段和政策手段。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有点被动的。不升值,就面临着美国和欧盟的制裁、争端和贸易摩擦,这是个很被动的、无奈的选择,不是我们主动要利用人民币升值来调控国内经济。我们还是希望人民币升值放缓,但是现在从技术上来说,是市场的买进卖出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我们的放缓不是政府能左右市场,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政策来限制。比如说潜在的流入,或者是加大管制力度。
我们不应当追求加速升值,因为这样做对我们实体经济打击太大。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社会的根基。我们该做的是开展国际合作,迫使美国减缓不负责任的放任美元贬值政策,缓解人民币兑欧元相对贬值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随着热钱积累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深化,资本流动方向和人民币汇率走势逆转的压力正在与日俱增,而加快人民币升值恰恰会推动这一压力加快积累,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风险。
加速升值的人民币汇率已经给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已经出现了出口企业不再用美元结算的现象。在人民币加速升值以及国内物价上涨成本剧增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复杂情形?有无更好的方法抵御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带来的冲击?
目前人民币升值已经给出口行业造成了显著冲击,客观上也提供了出口行业进行产业整合的机会。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低利润低附加值出口企业的破产,而为高利润高附加值出口企业提供了收购兼并的空间。目前国内资源、劳动力和资金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过去政府刻意压低要素价格的发展策略还账。因此,政府所做的不能是人为控制要素市场价格的调整,而是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出口行业的转型。
目前这样的情况,让国际社会和国内政策对人民币升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何借鉴国外的风险规避经验,在汇率风险的规避上应该借助银行的平台进行一些汇率风险产品的对应。对企业来讲,就是要有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是比较重要的。在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的时候,对产业或者结构进行调整,这样会对未来发展凝聚动力,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确比较大,但是我们分析,出口企业影响也不仅仅是汇率的问题,现在政策和协调还是有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就原来的退税等问题应该再考虑,货币政策使企业成本增加,应该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企业相对宽松的环境,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于企业造成的压力。
从技术上说,现在可以买一些远期的外汇,或者用其他货币做结算,关键是出口商在货币的使用上,习惯了用美元结算,改变这种习惯很难。
企业的困境,这与人民币升值没关系,主要是成本增加,而且国外市场需求不好。政府应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企业在经营方向上进行调整。结构升值不是一天两天,建议国家在微观方面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加速通关啦,降低物流加成本等。
我们在宏观政策上也还有一些可以缓解这种压力的部分,可以改进,包括一些税率政策。比如出口退税、税制改革。
企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不能全指望宏观政策,最坏的情况来了,政府能做的就是在改革体制上推进,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现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进入品牌和流通渠道等高增值环节。我们许多企业制造技艺已经相当精湛,但往往只是为外国品牌商贴牌,收获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还要为这点加工费与国内同行展开炽烈的竞争。
由于高增值的品牌、流通等环节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行业,不得不靠压榨工人、逃避环保成本来支持价格竞争策略,结果陷入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泥淖,并在人民币升值、工资上升、土地价格上涨的环境里倍感压力。美国次贷危机深化、扩散,导致美欧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不少本质不错的企业市值也过度下跌,给我们的企业创造了并购进入高增值环节的良机。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会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预期下半年CPI会得到有效控制,届时人民币升值幅度也将出现大幅回落,就目前的数据看,这种分析是否会成为现实?
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按年率计算超过15%,这种加速升值的趋势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趋势可能明显减缓,这一方面有利于为出口企业赢得进行产业调整的时间,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通过大幅升值来遏制输入型通胀。
如果下半年真的出现了人民币升值回落,那肯定是美元下半年会有反弹。如果美元出现了反弹,那么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肯定会有一个反转。再一个就是和奥运会有关,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奥运会结束之后,经济和金融板块都会往下调整,中国也不可能逃脱。
笔者认为不会回落,美元还要贬值。美元一直在降息,通货膨胀时本来不该降息,但是为了控制金融风险,还是这样做了,所以美元还要贬值。
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被遏制,那也主要是资本流动所致,通胀压力无法削减。由于沙特等国主力油田老化(全世界最大的14个油田日产量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20%,但这些超级大油田的平均寿命当时就已经接近50年)、生物燃料生产规模将继续扩大、西方主要中央银行为救援金融危机而大幅度放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初级产品价格仍将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陆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日益逼近耗尽的转折点(发展经济学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国内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已经不可遏止,且“中国制造”成本上升的影响无法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的增长所抵消,未来10—15年内世界将面临制成品价格上涨压力显著加大的局面。
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回落,甚至逆转,那么对借用外币债务较多的企业将构成沉重压力。
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出坚持从紧货币政策取向,但表示要紧中求活,并且着重提出货币政策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增加等因素影响强烈,那么在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的背景下,“紧中求活”的侧重点将是哪些?
“紧中求活”主要是指央行将会继续运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实施贷款数量控制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但是不会频繁地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由于美国经济仍将继续下滑,美联储可能进一步降息,如果央行大幅加息,这将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吸引更多热钱流入。考虑到美国经济衰退将通过出口渠道、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美元贬值带来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渠道拖累中国经济,因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
总体的货币政策方针不变,但是要考虑实际条件,它的灵活度在于自己的选择。“活”指的就是时机和条件。
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外汇管理改革。
第一,人民币经常项目分步实现了可兑换。改革开放之前,外汇统收统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此后,随着一系列改革,我国不断简化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程序和凭证,逐步允许企业按需保留经常项目外汇,对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全面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
第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我们严格管制的主要是针对非居民在境内自由发行或买卖金融工具、非居民在境内自由发行或买卖金融衍生工具、居民对外借款和放贷等几项,限制较少或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的共计20多项。
第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币汇率水平由官方确定,实行固定汇率。改革开放之初,形成官定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94年初,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转向由市场决定。2005年7月,进一步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四,外汇市场建立并获得长足发展。1994年,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对客户的结售汇市场。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我们继续改进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工具,进一步理顺了供求关系。目前,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
第五,外汇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已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要求、适合国情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制度。
第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日益完善。1994年以后,适应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以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有效控制各类风险。建立以投资基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渐从侧重短期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多元化投资管理,建立较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资决策和交易执行体系,形成较完善的业绩评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架构。通过积极专业的投资,实现了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七,实现市场配置外汇资源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与经济总量之比从198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126%,年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里位于前列,外贸外资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我国外汇资源配置已经实现由计划分配到市场配置、由稀缺到相对充裕的飞跃。1994年以来,除1998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7年末外汇储备增至1.53万亿美元,储备规模排名世界第一。从2003年起,我国由对外净债务国转为净债权国,2006年末对外金融净债权达6621亿美元。外汇管理方式则逐渐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经济风险的防范。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研究中国的金融市场,如果完全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不够的,应该逐步总结经验与教训,要创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新理论,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更久的增长,市场也更加稳定。
笔者个人看法,仅代表笔者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