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必经“刮骨疗伤”之痛
以“激进”的策略挑战强大的对手,让AMD付出了“换血”的代价。
AMD近日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再次亏损,未达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因为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亏损,AMD无奈换帅——CEO鲁毅智卸任,而AMD现任首席运营官德克8226;梅耶尔(Dirk Meyer)接任CEO职务。
而两年前,鲁毅智和AMD正经历着最为风光的时期。在鲁毅智领导下,AMD的市场份额曾达到其有史以来最高,凭借卓越的产品,不断扩大在芯片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让人感到其咄咄逼人的锐气,相反,强大的英特尔的表现却给人迟暮的感觉。这也似乎也让AMD过于轻敌,扩张野心膨胀。
2006年7月,AMD宣布54亿美元收购ATI。正是AMD采取的这一“激进”并购策略,和后来的重大产品出现过失,导致鲁毅智本人和AMD都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AMD收购ATI的目的是增强芯片的图形处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芯片组业务。收购ATI之前,AMD一直专注于微处理器业务。早在AMD宣布收购ATI时,就有很多分析师对这一交易提出质疑,他们担心AMD无力偿还交易产生的巨额债务,还认为ATI给AMD增加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收购价格。在收购ATi之前,AMD自有现金只有30亿美元,并不足以以54亿美元全额并购ATi,于是又向摩根士丹利借款25亿美元,这无形中使得AMD背负了一定债务。而且,AMD自身产品线拉长,与Intel的价格战还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当时AMD对自身面临的资金问题估计不足。
业界还普遍担心AMD收购ATi后会消化不良,而且,此时,英特尔已经开始对AMD进攻“有反应”。如何在消化ATi的同时抵御Intel的疯狂进攻,也是AMD面临的重大难题。但当时自信满满的AMD并不以为然。
事实上,此次并购不久,英特尔就加速了反击的力度,AMD的弱势和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英特尔借助新的酷睿平台,启动了历史上最为频繁的产品更新换代计划,在2006年曾“在150天内创记录地推出了40多款处理器”。英特尔不但用价格战进行反攻,并在推新产品上下狠功夫。两大对手在处理器从单核、双核到四核之争上的速度“竞赛”,曾成为一年前IT业的一大风景。在与实力强大的英特尔进行的价格战和速度竞赛中, AMD“元气大伤”,面对英特尔新品发布周期和频率越来越快,AMD却不能够按时推出新产品而处于困境之中。
英特尔在2006年11月就抢先发布了四核处理器,在发布现场,国内外主流的服务器电脑OEM厂商云集,英特尔在奔腾和安腾发布时众星捧月的荣耀得以再现。相比之下,业界期望值极高的对巴塞罗那处理器却一再推迟并出现严重的失误。2007年9月AMD推出了代号为巴塞罗纳的四核Opteron处理器,就比原计划晚了半年;2007年12月初,AMD承认其四核服务器处理器巴塞罗那存在缺陷,批量出货的时间将推迟到今年。同时,AMD也承认当初收购图形芯片厂商ATI的价格过高,将注销ATI的商誉价值。
从实力和财力上,AMD和英特尔都不在一个数量级,AMD再次认识到对手的强大。面对英特尔的强势,AMD难以招架了。不得不放弃以前的“比拼谁推出产品的速度更快、谁的产品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激进市场战略,而重心放在如何盈利上。
在宣布最新财报的同时,AMD宣布退出掌上设备和数字电视芯片市场。为此,AMD将一次性支出8.76亿美元,占第二季度亏损额的绝大部分。这笔费用与2006年AMD以54亿美元收购ATI交易的商誉有关。今年4月,AMD当时的CEO鲁毅智曾表示,为缩减成本恢复盈利,AMD考虑退出不具备战略意义和不盈利的非核心业务。而此前主管微处理器部门的新任CEO梅耶尔的上任,也被推测为是AMD“回归”到核心业务的信号。
在这场速度、性能竞赛和价格比拼的芯片战役中,尽管也曾影响到英特尔的利润率,但这对实力强大的英特尔来说,仅是伤及皮毛的短痛,而对于AMD来说,则是伤害整个机体的长痛——就在AMD发布的第七个“亏损财报”的前两天,英特尔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却很“亮丽”:净利润增长了25%,超过分析师预期。随着两对手之间芯片战事的平息,英特尔再次回复了以往的高利润率水平。
由于AMD实力与英特尔相差甚远,在芯片市场的长期争夺战中,AMD一直落后于英特尔。但AMD也不时会推出一些更好的产品与设计,让英特尔措手不及。然而,芯片行业历来就被看做是“吞金”行业,要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这就决定了AMD在与英特尔的较量中,采取激进的硬碰硬方式不可取。
AMD不得不经受一场“刮骨疗伤”之痛。
(李云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