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品谋贵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精于军事的司马懿当然知道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的下场。诸葛亮的存在,让司马懿有了和曹 操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操还必须倚重司马懿,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没了后顾之忧 ,安内是必然之举,那一刻,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都在波澜起伏,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心知司马懿 不会下手,才敢下这盘看似冒险之局,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 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话,搪塞过去了。机智的 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双簧戏,这出戏,非大智 大慧的人,绝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齐国攻打宋国。受强大齐军入侵的宋国,惶恐万分,马上派遣臧子向南方的楚国求救。 楚王接见宋国使者之时,不但一口答应救援之事,并且大备筵席,热情款待。完成使命的臧 子于是返国复命,可是在回国的途中,始终愁眉不展。? 跟随在旁的侍从,看到这种情景深感疑惑,于是问道:? “救援之事,楚王已经应允,为何您还这样愁眉不展呢?”? 臧子回答:“宋是小国,齐是大国。因为援救小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必然是楚 国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是现在楚王却出乎寻常地大表欢迎,所以我认为楚王必定心怀不轨, 想要等到宋、齐两国互相残杀之后,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我满心怀着忧虑。”? 不久,齐国进军宋国,攻陷了宋国5个城池,果然不出臧子所料,楚国并没有实践派兵 援救宋国的诺言。? 我们不但要观察对方脸色,还要从对方的其他举止来判断他内 心的真实想法。?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只看外表就决定这个人的 内心,往往会出入甚大,必须同时考虑到种种客观的情况,再加以推断,正确的可能性才会 大些。上述的司马懿和宋国使者,都是由于观察了对方的表情,并且深入地了解了他当时的 处境,所以才发现了其中的真象。? 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 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 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 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 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 你我之下。”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文术的高明。曾国藩识人,重视几句口诀:“邪正看眼鼻, 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脚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 中。”? ? 反骨照显叛逆 ? ? ? 刘邦在世时为了防止外人专权,大封刘氏子孙为王,但刘氏子孙也没让死去的刘邦省心 ,在景帝时还是反了,以吴王刘濞为首联络胶西王、楚王、赵王及胶东、淄川、济南六王造 反。? 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封赏之时,刘濞伏身下拜,据说刘邦忽 然发现刘濞眼冒戾气,背长反骨,就料定他久后必反,直言相告说:“看你的样子,将来必 反。”惊得刘濞汗流浃背。刘邦又抚其背说:“汉后50年东南有乱,莫非就应在你身上吗? 为汉朝大业计,还是不要反!”? 现在,刘濞真的造反了,吴、楚七王造反也得有个理由,因为他们知道公开反叛毕竟不 得人心,就提出了一个具有欺骗和煽动性的口号,叫“诛晁错,清君侧”。也就是说皇帝无 过错,只是皇帝身边的大臣有错,他们起兵是为了帮助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而并非反叛。 ?
![第22节:人可以貌相(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13937234308.jpeg)
一天夜里,晁错忽听有敲门声,原来受人奉诏前来传御史晁错立刻入朝。晁错惊问何事 ,来人只称不知。晁错急忙穿上朝服,坐上中尉的马车。行进途中,晁错忽觉并非上朝,拔 开车门往外一看,所经之处均是闹市。正在疑惑,车子已停下,中尉喝令晁错下车听旨。晁 错下车一看,正是处决犯人的东市,才知大事不好。中尉读旨未完,只读到处以腰斩之刑处 ,晁错已被斩成两段,身上仍然穿着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