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品谋贵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序 人的个性与社会性 一 全面发展的人,是既坚持主体性、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能够和社会和谐统一的人。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化过程,就是人和社会的主体化,人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的系统 化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系统化的主体和主体的系统化,就是人和社会的主体性的要素、 结构、功能的统一。 只有人类化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才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逻辑体系又是历 史过程和结果。个体的历史和逻辑同类的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二 动物的本质属性是生物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自我意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自由自觉 的劳动)。从动物中分离出人,从人中分离出主体,即是历史的客观进程,也是人对人(人 的自我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深化过程。在这里客观发展史同认识发展史是一致的。 主体是人,但人不都是主体,只有所作所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的人才是主 体。正好像人是动物,但动物不都是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才是人一样。 三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的过程,就是逐步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人的创造性的产生 和提高的过程,就是由人转变为主体的过程。在这里,空间的横向差别同时间的纵向差别是 一致的,个体的历史过程同整体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历史同逻辑是一致的。 自我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个体是人类集体的前提和基础,正好像生物是人类的前 提和基础一样。在这里的逻辑关系同历史关系是一致的。 四 在广义上,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整个人类都是绝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人类的主体的总和 ,才是绝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自然界才是绝对客体;在广义上,自然界和人类中非主体 的总和的统一都是绝对客体。客体是主体改造的对象,人类非主体是社会的阻力。 在广义上,任何“我”都是相对主体,在狭义上,只有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我”才是相 对 主体;在广义上,任何“他”都是相对客体;在狭义上,只有非主体的“他”才是相对客体 。 因此,狭义的绝对主体,就是狭义的相对主体的总和。 五 人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创造性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根本特征,没有人的主体性,就 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没有社会本身;缺乏主体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社会的发 展速度必然缓慢。对于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奋斗的自我意识的私有观念,从一般的意义不 仅不能减弱,而且还应当加强。 六 自私自利歪曲了人的自我意识,或甚至根本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因为人的自我意识,作为人 的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以创造性为本质特征的。以自我意识为指导,人满足自己的幸福只能 通过向外部自然界来索取,而不能借通过横向来索取。靠横向来索取的私有观念,是动物的 意识,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动物才依赖外部世界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不管这种东西 是同类的,还是外部自然的。 七 人的需要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所谓绝对需要,就是饮食男女;所谓相对需要,就是你高 我低。 相对需要即需要的比较。包括空间:横向比较;时间:纵向比较、现实和可能比较;层次: 物质和精神的比较。 人的需要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层次的相对需要的欠缺,可以 通过另一个层次的相对需要的满足得到弥补。相对需要使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具有综合的、 整体的互相补充的性质。如果说人的各种绝对需要可以相对独立存在,因而可以也必须相对 独立或分别予以感受和满足的话,那么相对需要则具有互相依赖的性质。 八 推动每个人活动起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动力,就是满足需要的愿望同需要即将满足的 现状的矛盾,如果人没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或者人的一切需要都实现了满足,那么人 就不会活动起来,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满足是自己需要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整 个人类的理想就是实现世界大同;每个人的理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践的目的,人 们从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出发,运用一定的实践工具,作用于一定的实践对象,获取一定的 实践结果,从而改变自己需要得到满足的现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这样, 就使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就使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都得到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有机体都得到发展。 九
![第2节: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序(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14140563277.jpeg)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和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创造,而创造是在人的理想——“真、善、美 ”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理想分为个人的理想和人类的理想,因而人的创造也分为自我创造 和社会创造。在个人理想指导下的创造即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在人类理想指导下进行的创 造称之为社会创造。理想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创造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 十 妒忌的本质是比较,比较的本质是人生价值的比较,人生价值的比较的本质是人生相对价值 的高低,而这种相对价值通过人的不同分工及在各自分工领域里的成就大小决定。由于不同 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换算而决定高低值,所以妒忌不仅仅可以发生在同行中,而且可以发生在 行业间;不仅可以发生在同龄人中,而且可以发生在代沟间。妒忌,如果有好的制度的引导 将产生竞争,导致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