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获美国总统奖女孩的成长历程:做最棒的自己》
我眼中的清华师生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这次回国到清华上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清华的学生上课很沉闷,有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有人还在做别的课程的作业。 记得有一堂讨论课,我很兴奋。因为一听到讨论课,我就想到在美国校园的讨论课上,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发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在一片喧闹声中结束这门课。 我以为清华也是这种景象。可是,当我兴冲冲地来到教室,听这堂课的时候,却没有听到一个学生愿意站起来发言。无论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都不肯说一句话,全部像木偶一样在低头发呆,或者左右四顾,似乎这事完全与自己无关。 老师很尴尬,只好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过。你们觉得我这个问题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 台下没有人回答。老师无奈,只好叫起一个同学,问他:“你能不能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呢?” 被勉强叫起来的同学,看上去很不情愿,就用差不多三句话敷衍了事,很快结束了他的讲话。老师非常没趣,无奈又接着往下问:“我上次还讲过那样的问题,我认为那么讲终究是有它一定的道理。你们觉得呢?” 教室里一片死寂,依然无人回答。我特别着急,几次想站起来,却又不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出风头。我是一个外来的学生,抢在人家清华学生前面发言不太好;另外,我如果发言,肯定要用英文,又怕大家都听不懂。 我在焦灼的等待中备受煎熬,真想站起来发言,别让这种讨论课的气氛冷下来,让它变成一个不说话的课。因为我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就怕这种情况出现。那是高二期间,我刚开始进入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有几次讨论会的时候,老师提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我们没有人敢回答,全场鸦雀无声,那一刻真的很难熬。 所以我知道如果一直这样冷下去的话,不只是老师会非常的尴尬,同学也会非常尴尬。 看到清华的学生,我想起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救救清华的学生》。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有过这种生活经历,也有过调查的。他在文章里说的那些话,我也深有体会,深有同感。在清华的那堂课上折射出的不仅是清华学生的缺陷,或许也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缺陷吧,中国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个性的培养了。 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有一些改变,让学生阳光一些,快乐一些,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学习,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