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引领成功的智慧:出路》
出路教育不是设一堂出路课,也不是开设一个出路专业,而是应 作为一种“大思路”、“大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解决教 育与社会、教育与出路“两张皮”的问题。让出路主导教育,教育服 务出路。 出路主导教育,围绕出路抓教育,一切教育方式与方法都是为了 成就学生的出路。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找到这 条出路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有的放矢实施教育。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兼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把应试教育与 素质教育作为出路教育的“两根拐杖”,为了孩子的出路,该“应试的” 就应试,该“素质的”就素质。具体说:
![第55节:通天大道走着瞧(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20264601316.jpeg)
出路教育的内容是开放的——教育百花齐放,尤其要大力发展兴 趣教育、特长教育和创业教育。围绕个性化的出路定位选择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五花八门。国际“桌球大王”丁俊辉的父母就是出路教 育的先知先觉者,他们认定自家的小丁能在桌球上找到出路,就让孩 子连小学也没读完,便放弃学业,倾家荡产地引导孩子打桌球,果然, 在桌球上找到了一条大出路。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开放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家中 三代小学生”,而且都有大出息。他不是不重视教育,他是在家中有的 放矢地搞出路教育,孩子今后干什么就学什么,有了出路何必上大学? 郑家第一代小学生郑洪升,1932年出生,最高学历为五年私塾, 但他靠自学成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哲学教员,创造了小学生教大学生 的记录; 郑家第二代小学生郑渊洁,1955年出生,顶级学历为小学四 年级,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造了皮皮鲁、鲁西西、 舒克、贝塔等一系列儿童喜欢的童话形象; 郑家第三代小学生郑亚旗,1983年出生,因不堪忍受应试教 育,小学毕业在家接受父亲教育,靠自学成为北京某著名网络媒 体的技术总监。 郑家三代从内心里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现代学校 教育最误人子弟,对出路帮助不大。他们还商定,争取第四代 拿到大学文凭,在拿到文凭的那一天,前三代人6只手合力将 那文凭缓慢地撕得粉碎,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她):“孩子, 你爷爷的爸爸和爷爷还有爸爸撕的只是一张普通的纸。从零开 始吧,一直自学到死。人的毕业证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证书。 无人能看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凡是以为自己看到了自己毕业证 书的人,活着时,已经死了。不自学,毋宁死。” 从中国到外国,从大老板到小老板,他们在起步时大多属于“三 无人员”,即无高学历、无“靠山”、无资金,但为什么能成功?因为 他们一般都有“三善”特征,即“善思”、“善悟”、“善拍板”。这种“三 善”的本事是如何历练出来的?因为他们很少受学校禁锢,很少受书 本束缚,长年在社会这一博大的人生舞台上搏击,久久为功,于是,也 便练就了这种“三善”的本事。 因此,无论如何,教育不能封闭,必须与社会发生密切的互动,教 育必须深入社会实践,真正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悟”出智慧来,历 练出打拼出路的本事来。 说到底,出路教育也是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改 变“高考指挥棒”,真正让大学教育与创业密切互动。大学是彻底开放 的,大学生随时可以中断学业去创业,工作之后需要提高再回校学习,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上大学绝不是目的,而是赢得出路、升级出路 的“加油站”,年轻时可与某所大学达成契约,需要学习时,随时进这 所大学去“充电”、“加油”,有了一定本事就离开学校到出路上去“跑”, 然后又“加油”,如此不断循环,直至老了,不需再“加油”,也不要 再找出路了,然后根据单科学习证明和工作业绩,再到年轻时达成“约 定”的大学申请文凭,所在大学核准后,在烫金的、金光闪闪的文凭 上写上——该同志一生学了什么、创了什么业、打造了什么出路!因 此,高学历文凭也是一生出路的记载,获得它时,便是对一生的打拼 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